一、个人简历与社会兼职
个人简历:
张昆(1962年-),男,法学博士,新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7月起,在武汉大学新闻学系任教,直到1990年8月;
1990年9月-1991年9月,到日本国创价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6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7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
1998年10月,担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1999年8月,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
2000年12月,担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一副院长;
2002年10月,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2006年3月,被教育部聘为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2006年8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2007年,担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2008年11月,担任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
2009年1月,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
2011年3月,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3年11月,受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2013年12月,被聘为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4年12月,受聘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
2017年2月,入选2016年度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2017年12月,入选国家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国家级人才;
自何年月 |
至何年月 |
工作单位及部门 |
任职 |
1980 1984 1986 1990 1991 1993 1997 1998 2006 |
1984 1986 1990 1991 1993 1996 2006 2003 2014 |
武汉大学历史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系 日本国创价大学文学部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于信息传播学院 |
本科生 研究生 助教 客座研究院 讲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博士研究生 教授、博士导师 |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
2006-2010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出国经历:
1990.9-1991.9,去日本国创价大学访学一年;
2007.8,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观光;
2011.12,去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大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
2015,4,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访问,洽谈合作。
2016年1月,去新西兰参加学术会议
2016.11,去美国费城参加国际传播学会议,访问密西根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那-香槟分校,并达成合作协议
2017年1月,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广告语公关国际学术会议
2018年5月,去德国、奥地利、捷克参加第十一届广告与公关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研究方向:
1、新闻传播史
2、政治传播学
3、高等教育(新闻教育)
二、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本人 角色 |
经费 |
备注 |
2009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 |
主持 |
10万 |
在研 |
2006-2009 |
中国现当代对外宣传史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年度项目 |
主持 |
9万 |
在研 |
|
|
|
|
|
|
2006-2009 |
中国媒介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 |
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 |
主持 |
20万 |
在研 |
1996-2000 |
中国报纸发行体制改革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青年项目 |
主持 |
1.5万 |
已经 完成 |
2001-2003 |
新世纪中国对外宣传策略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 |
主持 |
5.2万 |
已经 完成 |
1998-2001 |
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研究 |
教育部“九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
主持 |
2.3万 |
已经 完成 |
1999-2003 |
世界新闻通史研究 |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第二批) |
主持 |
10万 |
已经 完成 |
2005-2006 |
新闻传播改革与和谐湖北的建构 |
湖北省十五社科重点招标课题 |
主持 |
3万 |
已经 完成 |
2006年 |
湖北文化走出战略 |
湖北省十五社科重点项目 |
主持 |
2万 |
已经 完成 |
1997-1998 |
湖北省跨世纪对外宣传策略研究 |
湖北省95社科基金项目 |
主持 |
0.4万 |
已经 完成 |
2002-2006 |
现代传媒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 |
211工程资助项目子课题 |
主持 |
15万 |
已经 完成 |
2000-2004 |
新闻传播学科所属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综合研究 |
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
主持 |
2万 |
已经 完成 |
1998-2001 |
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试题库建设 |
教育部“九五”教学改革项目 |
主持 |
1.4万 |
已经 完成 |
2002-2006 |
世界新闻通史教程 |
教育部十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
主编 |
2万 |
已经 完成 |
2009 |
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开发及应用研究 |
三峡总公司 |
主持 |
50万 |
完成 |
2009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
主持 |
10 |
已经完成 |
2011 |
传播的历程 |
国家视频精品公开课程 |
主持 |
10万 |
完成 |
2011 |
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 |
主持 |
80万 |
完成 |
2011 |
深圳特区报史稿 |
深圳特区报业集团 |
主持 |
20万 |
完成 |
2011 |
网络民主与社会管理创新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持 |
20万 |
完成 |
2012 |
中国民营书业工作室现状调查 |
武汉世图三新出版策划公司 |
主持 |
4万 |
完成 |
2013 |
传播的历程 |
国家视频精品公开课 |
主持 |
18万 |
完成 |
2016年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
主持 |
20万 |
正式获得称号 |
2012 |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项目。 |
主持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 |
主持 |
200万 |
完成 |
2017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华中科技大学重点文科专项资助《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纂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持 |
13万 |
完成 |
2015 |
云时代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管理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闻信息传播局 |
主持 |
17 |
|
2017 |
网络国际传播现状调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闻信息传播局 |
主持 |
25 |
|
2018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人才配套项目 |
主持 |
50 |
|
三、已经出版的教材和学术专著
1、《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独著,大学本科教材,33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独著,26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独著,4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国家形象传播》,独著,45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独著,45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版。
6、《中外新闻传播史》,独著,49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独著,39万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主编,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新闻教育改革论》,独著,33万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网络民主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层论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1、《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二版)6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2、《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主编,4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3、《华文传播与中国形象》,主编,40万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4、《外国新闻传播史》,主编,61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15、《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主编,126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6、《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6)》,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7、《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主编,10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8、《三思新闻教育》(59万字),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9、《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课程荟萃篇》,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0、《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主编,13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1、《35年回眸:喻家山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情缘》,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22、《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四、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序号 |
文章名 |
作者 |
万字数 |
期刊名 |
刊期 |
1 |
传播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
张昆 |
1.3 |
新闻学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转载) |
1986.6 |
2 |
当今国际新闻界的四大热点 |
张昆 |
0.7 |
声屏世界 |
1988.10 |
3 |
中国新闻学大趋势 |
张昆 |
0.7 |
声屏世界 |
1988.4 |
4 |
十年来新闻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 |
张昆 |
0.8 |
新闻窗 |
1989.1 |
5 |
中国报业的困境与出路 |
张昆 |
1 |
学术论坛 |
1989.3 |
6 |
前景堪忧的中国报业 |
张昆 |
0.8 |
中国青年论坛 |
1989.1 |
7 |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反思 |
张昆 |
1.3 |
新闻研究 |
1989.1 |
8 |
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思想 |
张昆 |
1.3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89.6 |
9 |
中国新闻事业的结构调整 |
张昆 |
1.2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89.6 |
10 |
简论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
张昆 |
1.3 |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
1989.2 |
11 |
电视时代中国报业的生存问题 |
张昆 |
1 |
新闻知识 |
1990.2 |
12 |
毛泽东十大宣传策略 |
张昆 |
1.2 |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
1990.4 |
13 |
毛泽东党报理论探微 |
张昆 |
1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90.4 |
14 |
毛泽东党报理论述要 |
张昆 |
1 |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
1991.1 |
15 |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述评 |
张昆 |
1.4 |
毛泽东思想研究五十年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3年版 |
16 |
梁启超新闻思想论纲 |
张昆 |
1.3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91.3 |
17 |
梁启超党报理论与出版自由观 |
张昆 |
1.2 |
新闻研究资料 |
1991年总51期 |
18 |
论日本报纸的战争责任问题 |
张昆 |
1.5 |
日本学刊 |
1991.4 |
19 |
十五年战争中的日本报纸 |
张昆 |
1.4 |
新闻学探索录(1)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0年版 |
20 |
希特勒宣传观念批判 |
张昆 |
1.5 |
日本《社会学刊》 |
1990.4 |
21 |
从海湾战争看现代西方的战争报道 |
张昆 |
1.4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92.6 |
22 |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
张昆 |
1.4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1994.1 |
23 |
略论台湾的报业自律 |
张昆 |
1.5 |
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5年版 |
24 |
读卖新闻的历史传统 |
张昆 |
2.4 |
新闻学探索录(2)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5年版 |
25 |
记者风度论(上) |
张昆 |
0.8 |
声屏世界 |
1990.3 |
26 |
记者风度论(下) |
张昆 |
0.8 |
声屏世界 |
1990.4 |
27 |
柏拉图传播思想研究 |
张昆 |
0.8 |
国际新闻界 |
1997.1 |
28 |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
张昆 |
1.8 |
台大新闻论坛 |
1996年冬 |
29 |
列宁的报刊职能论 |
张昆 |
1 |
新闻研究 |
1996.1 |
30 |
新闻学基本原理的主要特色 |
张昆 |
0.3 |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5.2 |
31 |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
张昆 |
0.6 |
中国记者 |
1994.4 |
32 |
对外宣传的辨证思维(1) |
张昆 |
0.7 |
国际广播 |
1997.1 |
33 |
对外形成的辩正思维(2) |
张昆 |
0.7 |
国际广播 |
1997.2 |
34 |
对外宣传的辩正思维(3) |
张昆 |
0.8 |
国际广播 |
1997.4 |
35 |
对外宣传的辩正思维(4) |
张昆 |
0.7 |
国际广播 |
1998.1 |
36 |
对外宣传的辩正思维(5) |
张昆 |
1 |
国际广播 |
1998.2 |
37 |
略论对外宣传的九大关系 |
张昆 |
1.6 |
对外宣传工作文集五洲传播出版社 |
1998年版 |
38 |
中国传统新闻学研究的十大缺陷 |
张昆 |
0.3 |
新闻传播 |
1987年冬 |
39 |
纵论中国新闻改革 |
张昆 |
0.8 |
日本创价大学《社会学会会报》 |
1991.8 |
40 |
世界新闻业的结构调整 |
张昆 |
0.7 |
新闻记者 |
1989.10 |
41 |
谈日本新闻界的揭丑报道 |
张昆 |
0.8 |
新闻知识 |
1990.4 |
42 |
从《君主论》看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 |
张昆 |
1.5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1999.2 |
43 |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思想 |
张昆 |
1.4 |
国际新闻界 |
2000.2 |
44 |
从世界新闻史的角度看中国报业的产业化和集团化 |
张昆 |
0.8 |
新闻记者(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学》全文收录) |
2000.7 |
45 |
关于武汉报业市场的几点思考 |
张昆 |
0.4 |
新闻前哨 |
2000.5 |
46 |
坚持党性,服从领导,做党和人民的喉舌 |
张昆 |
0.8 |
新闻前哨 |
2000.6 |
47 |
讲究宣传艺术,追求宣传效果 |
张昆 |
0.7 |
新闻前哨 |
2000.7 |
48 |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
张昆 |
0.7 |
新闻前哨 |
2000.8 |
49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上) |
张昆 |
0.5 |
当代传播 |
2000.4 |
50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中) |
张昆 |
0.6 |
当代传播 |
2000.6 |
51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下) |
张昆 |
0.5 |
当代传播 |
2001.1 |
52 |
新闻宣传的五大政治原则 |
张昆 |
1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2 |
53 |
世界新闻通史体系会义 |
张昆 |
1.3 |
国际新闻界 |
2001.1 |
54 |
探索社会热点,拓展新闻空间 |
张昆 |
0.35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2001.5 |
55 |
深化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 |
吴高福、张昆、罗以澄 |
1 |
中国新闻教育论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年版 |
56 |
关爱与您相伴,约会新闻空间 |
张昆、李成 |
0.5 |
当代电视 |
2001.11 |
57 |
让我们的世界充满阳光——从阳光行动看电视社会功能的拓展 |
张昆 |
0.3 |
光明日报 |
2001.11.23(C4版) |
58 |
网络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张昆、赵莉 |
1 |
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 (在“第四届两岸传媒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汕头大学出版社) |
2001版 |
59 |
略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张昆 |
1.6 |
舆论导向论丛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1年版 |
60 |
新闻教育家何微先生 |
张昆 |
0.6 |
何微新闻思想与实践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1年版 |
61 |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思想比较研究 |
张昆、程凯 |
1.2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
2002年3期 |
62 |
传媒集团化的中西比较 |
张昆、龚诒 |
1.5 |
《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
2003年6月 |
63 |
关注民主,扣准焦点,手法创新——2002年度湖北新闻奖获奖通讯述评 |
张昆 |
0.5 |
新闻前哨 |
2003年7期 |
64 |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阙失 |
张昆 张永德 |
1.0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3年4期 |
65 |
2001-2002年度世界新闻史研究述评 |
张昆 陈建强 |
2.5 |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02年卷 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
|
66 |
关于中国县域报纸发展的思考 |
张昆 周芳 |
0.7 |
新闻记者 |
2004年3期 |
67 |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新闻人才 |
苏成雪、 张旭亮、张昆 |
1.3 |
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3年版 |
68 |
关于出版自由的论战——杰弗逊与汉密尔顿出版社自由思想之比较 |
张昆、李锦云 |
1.4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年5期 |
69 |
BBC公信力的培育 |
张昆、杨林 |
0.6 |
新闻记者 |
2004年9期 |
70 |
从“凯利事件”看BBC的公信力体系 |
张昆、杨林 |
1.0 |
国际新闻界 |
2004年5期 |
71 |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与新闻史体系的建构 |
张昆、吕洲科 |
1.3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4)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版 |
72 |
淡论孟子的传播思想 |
张昆、肖娟 |
1.3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
2004年4期 |
73 |
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 |
张昆 |
1.3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04年第4期 |
74 |
中国报纸的两极化格局及未来走势 |
张昆、杨林 |
1 |
今传媒 |
2004年第7期 |
75 |
中国报业的两极格局及前瞻 |
张昆 |
1 |
理论月刊 |
2005年第8期 |
76 |
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与传播 |
张昆 |
1.3 |
今传媒 |
2005年第9期 |
77 |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 |
张昆 |
1.2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1期 |
78 |
新闻媒体与未成年人的政治社会化 |
周芳、张昆 |
1.2 |
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
2005年8月 |
79 |
非职业因素对跨文化传播中“误读”现象的影响 |
张昆 |
1.4 |
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收入《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年7月 |
80 |
列宁党报学说对中国当代新闻理论的影响 |
张昆 |
1.5 |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文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
|
81 |
和谐媒体刍议 |
张昆 |
1 |
理论月刊 |
2006年3期 |
82 |
略论对外宣传体系 |
张昆 |
0.7 |
今传媒 |
2006年1期 |
83 |
和谐媒体的五个向度 |
张昆 |
0.6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年3期 |
当代传播 |
2006年5期 |
84 |
与时代脉搏共振 |
张昆 |
0.7 |
新闻前哨 |
2006年7期 |
85 |
战时报道中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 |
张昆 蔡鹏举 |
1.5 |
新闻传播前沿(2005)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86 |
言论专栏的楷模 |
张昆 |
0.5 |
新闻前哨 |
2004年3期 |
87 |
“八荣八耻”与新闻传播 |
张昆 |
0.5 |
今传媒 |
2006年9月 |
88 |
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 |
张昆 |
1.4 |
新闻大学 |
2006年3期 |
89 |
新闻传播改革与“和谐湖北”的建构 |
张昆 刘洁 赵莉等 |
2.3 |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版)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
90 |
国家形象刍议 |
张昆、徐琼 |
0.7 |
国际新闻界 |
2007年3期 |
91 |
国际传播中国家利益实现的可能性 |
张昆、陈健强 |
0.7 |
新闻前哨 |
2007年5期 |
92 |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
张昆 |
1.2 |
新闻大学 |
2007年夏季总92期 |
93 |
《西行漫记》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
张昆、张晓静 |
1 |
百年斯诺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94 |
中国新闻教育面临十字路口 |
张昆 |
0.7 |
迈入21世纪的中国新闻教育 |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95 |
改革新闻传媒,服务和谐湖北 |
张昆 |
1 |
理论月刊 |
2007年8期 |
96 |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
张昆 |
0.7 |
新闻记者 |
2007年9期 |
97 |
略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 |
张昆 |
0.7 |
今传媒 |
2007年9期 |
98 |
湖北新闻传播体制改革刍议 |
张昆 |
1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5期 |
99 |
《东方学》——传播视野下的解读 |
张昆、丁苗 |
1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年9期 |
100 |
论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 |
张昆、陶喜红 |
1.5 |
新闻学论集(19集)
|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年版 |
101 |
中国媒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
张昆、赵莉 |
2.4 |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版)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102 |
考察发展的五个关键指标 |
张昆 |
0.8 |
国际新闻界 |
2007年12期 |
103 |
新闻传播思想史散论 |
张昆 |
1.3万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6)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104 |
新闻史家的使命及其修养 |
张昆 |
0.7 |
现代传播 |
2007年6期 |
105 |
国家形象传播的四大原则 |
张昆 |
1 |
国际观察 |
2008年1期 |
106 |
论传播发展的八个维度 |
张昆 |
1.2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8年13期 |
2008年1期 |
107 |
政治魅力与大众传媒 |
张昆 |
1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8年12期 |
2008年2期 |
108 |
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四大趋势 |
张昆、陈新焱 |
0.8 |
新闻前哨 |
2008年5期 |
109 |
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 |
张昆 |
1.2 |
新闻大学 |
2008夏季总96期 |
110 |
一种文明的视野 |
张昆 |
0.25 |
光明日报(《读书》专版) |
2008年1月5日 |
111 |
对美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思考 |
陈勇、张昆 |
0.8 |
新闻记者 |
2008年8期 |
112 |
都市报转型的困境 |
张昆、陈力锋 |
0.5 |
青年记者 |
2008年8月上 |
113 |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
张昆、陈勇 |
0.7 |
国际新闻界 |
2008年第7期 |
114 |
都市报主流转型的困局与出路 |
张昆、陈力锋 |
0.4 |
中国记者 |
2008年9期 |
115 |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
张昆、刘旭彬 |
1 |
理论月刊 |
2008年9期 |
116 |
环境要素对传播史演进的影响 |
张昆 |
1.4 |
新闻学论集(第20辑) |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
117 |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 |
张昆 |
1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08年第4期 |
118 |
当代都市报的生存语境及主流化发展出路 |
张昆、陈力峰、左实 |
0.7 |
今传媒 |
2008年12月号 |
119 |
1978-2008: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变迁 |
张昆、胡玲 |
1 |
新闻学论集(第21辑) |
经济日报社2008年版 |
120 |
金融危机与城市报业的战略选择 |
张昆 |
0.15 |
新闻与写作 |
2009年第6期 |
121 |
媒介批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另一心路径 |
张昆 |
0.3 |
新闻前哨 |
2010年3期 |
122 |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
张昆 |
0.5 |
新闻与写作 |
2010年6期 |
123 |
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 |
张昆 |
0.8 |
今传媒 |
2010年9期 |
124 |
探索外宣历史规律,服务国家形象战略——《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史》序言 |
张昆 |
0.6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0年第4期 |
125 |
为中国报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
张昆 |
0.3 |
新闻前哨 |
2010年第9期 |
126
|
从单一模式向双轨体制过渡 ——中国传媒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 |
张昆 |
1 |
新闻前哨 |
2010年10期 |
127 |
为对外宣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
张昆 |
0.4 |
新闻前哨 |
2010年11期 |
128 |
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 |
张昆 |
1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10年11期 |
129 |
中西新闻价值观异同的文化学阐释 |
张斌、张昆 |
|
新闻前哨 |
2011年1期 |
130 |
媒介即信息——近代白话报刊与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历史考察 |
张斌、张昆 |
|
新闻爱好者 |
2011年2期 |
131 |
善用新闻媒体,创新社会管理 |
张昆 |
0.5 |
今传媒 |
2011年5期 |
132 |
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 |
张昆 |
0.7 |
新闻记者 |
2011年7期 |
133 |
云计算对人类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 |
张昆、李卫东 |
0.6 |
新闻前哨 |
2011年9月 |
134 |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
张昆 |
0.7 |
新闻与写作 |
2011年9期 |
135 |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 |
张昆 |
0.6 |
新闻爱好者 |
2011年11月(上半月) |
136 |
多视角观照出版史——《晚明商业出版》序 |
张昆 |
0.5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1年10期 |
137 |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新探索 |
张昆、张继木 |
0.4 |
新闻战线 |
2011年11期 |
138 |
论大众化报纸浪潮 |
张昆 |
0.7 |
新闻爱好者 |
2012年2期下 |
139 |
三网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公益事业与经营性产业的协调发展 |
刘祥平、张昆 |
0.7 |
新闻记者 |
2012年4期 |
140 |
组织传播视野下维经斯基在华新闻宣传活动述评 |
张继木 张昆 |
0.8 |
现代传播 |
2012年第四期 |
141 |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深圳特区报30年演进研究 |
赵泓、 张昆 |
1 |
新闻大学 |
2012年第三期 |
142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 |
张昆 |
0.5 |
新闻界 |
2012年第6期 |
143 |
微博的“中国力量 |
苏湲昊;张昆 |
0.5 |
现代传播 |
2012年10期 |
144 |
关于改进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
张昆 |
0.5 |
《力量中国——文化工作者谈文化》 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编 |
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
144 |
美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国形象塑造”——探析《时代》周刊(1949-2008年)的中国报道 |
陈勇、张昆 |
1 |
当代亚太 |
2012年3期 |
145 |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
张昆 |
1.3 |
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2011年卷)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146 |
中国对外传播学研究的趋势 |
张昆 |
0.5 |
对外传播 |
2013年5期。 |
147 |
从时代纪录者向时代引领者的转变 |
张昆 |
0.2 |
新闻前哨 |
2013年第6期 |
148 |
全面拓展,成果丰富——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综述(2005-2012) |
张昆、陈雅莉 |
0.6 |
对外传播 |
2013年8期 |
149 |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
张昆 |
0.7 |
中州学刊(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笔谈三篇之一) 新华文摘2013年20期全文转载 新闻与传播(复印报刊资料)2013年11期全文转载; 学习月刊2014年3期全文转载。 |
2013年7期 |
150 |
“我是建设者讨论”的三点启示 |
张昆 |
0.4 |
媒体时代 |
2013年8期 |
151 |
正视文化差异,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
张昆 |
0.6 |
新闻记者 |
2013年9期 |
152 |
影视媒介的虚幻故事与儿童玩具的“虚假需求” |
陈雪芳、张昆 |
1.0 |
新闻大学 |
2013年6期 |
153 |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
张昆 |
0.8 |
当代传播 |
2014年1期 |
154 |
政治戏剧化与政治传播的艺术 |
张昆、熊少翀 |
0.8 |
新闻界 |
2014年5期 |
155 |
东盟英文报章在地缘政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
张昆、陈雅莉 |
1 |
新闻大学 |
2014年2期(总124期) |
156 |
英美大报在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建构建构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分析 |
张昆、陈雅莉 |
1 |
当代传播 |
2014年4期 |
157 |
大变局与传媒教育面临的挑战 |
张昆 |
0.7 |
传媒评论 |
2014年6期 |
158 |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
张昆 |
0.7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4年13、14半月刊,总第526期。 |
159 |
邮票的图像分层与国家形象的政治化表达 |
张昆、张勇 |
1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年4期。 |
160 |
社会化媒体背景下政府形象危机的情景及其修复 |
雷晓燕、张昆 |
1 |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年3期 |
161 |
邮票中国家形象的符号解析 |
张昆、张勇 |
1 |
现代传播 |
2014年6期 |
162 |
反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马航失联”报道竞争说起张昆熊少翀 |
张昆、熊少翀 |
0.8 |
新闻记者 |
2014年7期 |
163 |
科技变革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
周婷婷、张昆、唐海江 |
0.8 |
新闻记者 |
2014年10期 |
164 |
中国究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
张昆 |
1 |
中州学刊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
2014年11期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5年第六期第168页 |
165 |
信息技术变革与新闻传播学科创新 |
张昆、杨丽萍 |
0.4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4年12月24号 |
166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军队的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 |
张昆、方圆 |
1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2015年1期 第31卷总179期 |
167 |
大事件,高占位,精制作 湖北日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报道评述 |
张昆 |
0.5 |
新闻前哨 本文全文收入《汉水北上》,邹贤启、蔡华东主编,湖北日报出版社湖北特别书局2015年版。 |
2015年5期 |
168 |
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与反思 |
张昆、陈雅丽 |
1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5年3期总第237期 新华文摘2015年12期全文转载 |
169 |
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六大亮点 |
张昆、张宇 |
0.6 |
新闻爱好者 |
2015年4期(总第448期) |
170 |
传播先行,实现民心相通——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传播战略 |
张昆、孙丹妮 |
1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15年5月上 |
171 |
文化多样性与对外传播的差异化战略 |
张昆、陈雅莉 |
1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5年4期 |
172 |
中国微电影发展困境及出路 |
卢伟、张昆 |
1 |
今传媒 |
2015年7期 |
173 |
考量传媒人才的四个维度 |
张昆 |
0.3 |
青年记者 |
2015年9月上 |
174 |
政治家形象传播与历史变迁 |
张昆 |
0.4 |
网络传播 |
2015年6期 |
175 |
历史视野中的政治家形象 |
张昆 |
0.4 |
现代传播 |
2015年9期 |
176 |
超越文化差异型塑理想国家形象 |
张昆 |
0.8 |
当代传播 |
2015年5期 |
177 |
报业危机背景下我国都市类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探析——以楚天都市报裁员为研究个案 |
张昆 周钢 |
0.8 |
新闻界 |
2015年第18期 |
178 |
都市报裁员与媒介融合变革 |
张昆 周钢 |
0.6 |
新闻记者 |
2015年11期 |
179
|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5) |
张昆 张明新 |
0.9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15年10月上 |
180 |
对外传播需要了解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 |
张昆 韩宏 |
0.3 |
对外传播 |
2015年12期 |
181 |
从战略层面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 |
张昆 王创业 |
0.3 |
人民日报 |
20160112理论版 |
182 |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5) |
张昆、张明新 |
1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
2016年3期 |
183 |
国家形象: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 |
吴献举 张昆 |
1 |
现代传播 |
2016年1期 |
184 |
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 |
张昆 |
1 |
新闻记者 |
2016年2期 |
185 |
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壁垒及突破路径 |
张昆、周钢 |
0.6 |
青年记者 |
2016年2月下 |
186 |
国家形象评估理论初探 |
李卫东、张昆 |
1.0 |
中州学刊 |
2016年1期 |
187 |
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变革的现存问题及突破路径 |
张昆、周钢 |
1.0 |
现代传播 |
2016年第3期 |
188 |
云传播的概念模型和运行机制 |
李卫东 张昆 |
1.0 |
当代传播 |
2016年第1期 |
189 |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
张昆 周钢 |
1.0 |
新闻界 |
2016年第4期 |
190 |
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打造具有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的外宣旗舰媒体 |
张昆、吴金伟 |
0.6 |
对外传播 |
2016年4期 |
191 |
讲好中国故事,占领道义高地 |
张昆、陈亭竹 |
0.3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6年4月29日 |
192 |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
张昆、张宇 |
0.8 |
今传媒 |
2016年5期 |
193 |
改革创新国家形象传播方式 |
张昆 |
0.2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2016年6月19日理论版 |
194 |
政治传播视域下俄罗斯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架构——对乌克兰危机中俄美的话语博弈为例 |
姜小凌、 张昆 |
1 |
新闻爱好者 |
2016年5期 38-42页 |
195 |
唐代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在前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认同建构 |
陈雅莉、张昆 |
2 |
国际新闻界 |
2016年6期 |
196 |
铸魂——新闻传播教育的天职 |
张昆 |
0.6 |
新闻与写作 |
2016年9期 |
197 |
李光耀政治传播思想初探 |
张昆、孙丹妮 |
1.4 |
辽宁大学学报 |
2016年5期 |
198 |
我国公众心目中的邻国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两轮全国性民意调查(2014-2015) |
张昆、崔汝源 |
2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16年10期 |
199 |
唐代的政治传播体系建设与国家整合 |
陈雅莉、张昆 |
2 |
现代传播 |
2016年10期 |
200 |
新闻传播年鉴编纂的必要性论析 |
张昆 |
0.8 |
现代传播 |
2016年11期 |
201 |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多重角色 |
张昆 |
0.6 |
青年记者 |
2016年11月上 |
202 |
融汇中外,注重应用——评《媒介批评学》 |
张昆 |
0.35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
2016年6期 |
203 |
记录历史,引领未来 |
张昆 |
0.9 |
中国新闻传播年鉴2016年版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
204 |
见解新锐,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读《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
张昆 |
0.4 |
新闻前哨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序 |
2017年1期 |
205 |
顺应大势,正确引领国际舆论 |
张昆 |
0.2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年1月19日3版 |
206 |
中美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6) |
张昆、张明新 |
1.3 |
学术前沿 |
2017第1期上(总113期) |
207 |
考量国家形象的政治维度 |
张昆、王创业 |
1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年1期(总第214期) |
208 |
时代变化与政治领袖的形象变迁 |
张昆 |
1.3 |
中州学刊 |
2017年第1期总(第241期) |
209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
张昆 |
0.6 |
新闻记者 |
2017年2期 |
210 |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教育 |
张昆、王宇婷 |
0.6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4期 |
211 |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心理基础 |
张昆、张心怡 |
0.6 |
对外传播 |
2017年4期 |
212 |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
张昆 |
0.7 |
新闻记者 |
2017年6期 |
213 |
时空维度下的国家形象模型探析——基于认知互动的视角 |
张昆、王创业 |
1 |
新闻界 |
2017年5期 |
214 |
中国国家传播战略建构的时代诉求 |
张昆 |
0.3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年6月9日 |
215 |
关于设立新闻传播学科冠名教授席的思考 |
张昆 |
0.6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6期 |
216 |
疏通渠道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 |
张昆、王创业 |
1 |
新闻大学 |
2017年第3期,总第143期。 |
217 |
新闻理想与教育情怀 |
张昆 |
0.6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8期 |
218 |
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型 |
张昆 |
0.3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年10月19日 |
219 |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广告融合传播探析 |
甘世勇、张昆 |
0.6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7年10期 |
220 |
今日年鉴,明日信史 |
张昆 |
1.4 |
中国新闻传播年鉴2017年版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
221 |
拓展媒体伦理研究的新空间——《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读后的思考 |
张昆 |
0.7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11期 |
222 |
如何提升重大活动对外传播策略 |
张昆, 张心怡 |
0.6 |
对外传播 |
2017年11期 |
223 |
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进径与危机 |
张昆、王创业 |
1.2 |
兰州大学学报 |
2017年第6期,第45卷总208期 |
224 |
中美民众文化交流与国家印象调查报告(2015-2016) |
张昆、张明新 |
1.5 |
中国传媒智库(第一辑)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
225 |
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
张昆、王宇婷 |
1 |
新闻与写作 |
2018年1期 |
226 |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
张昆 |
0.4 |
传媒评论 |
2018年1期 |
227 |
学院文化: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 |
张昆 |
0.8 |
新闻记者 |
2018年2期 |
228 |
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
张昆 |
1 |
新闻与写作 |
2018年3期 |
229 |
国家品牌的内涵、功能及其提升路径 |
张昆、王孟琴 |
1.4 |
学术界 |
2018年4期 |
230 |
从“家国天下”到“社会媒介国家”:死亡政治的演化 |
张昆、王创业 |
1.2 |
新闻与传播评论 |
2018年2期总第355期 |
231 |
新闻评论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张昆 |
0.9 |
新闻记者 |
2018年6期 |
232 |
近代在华外报的“文化拓殖”——简评《日本在华首家政论报纸<汉报>(1896-1900)研究》 |
张昆 |
0.6 |
新闻与写作 |
2018年第8期 |
233 |
漫画新闻:亟待拓展的新闻史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序 |
张昆 |
0.7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8年6期 |
234 |
新闻教育的 “华科大模式” |
张昆、张宇 |
0.8 |
教育传媒研究 |
2018年5期 |
235 |
中美两国公众心目中的日本国家形象——基于2016年中美两国的全国性名义调查 |
张昆、王宇婷 |
1.5 |
新闻大学 |
2018年第5期 |
236 |
秉史家笔法,记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当代史 |
张昆 |
1.3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8年10期 |
237 |
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 |
张昆 |
1.1 |
学术前沿 |
2018年12月上 |
238
|
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 |
张昆 |
1 |
新闻与写作 |
2018年12月 |
239 |
高校新闻专业教材建设的误区 |
张昆 |
|
新闻与写作 |
2019年2期 |
五、各种获奖情况
1、1997年,参与的教学改革课题《深化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分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2000年,专著《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获湖北省新闻论著一等奖;
3、2004年,主持《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2004年12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5、2004年,在武汉大学主讲的本科生专业课程《世界新闻史》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6、2007年,专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2008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2009年,
9、2009年,主讲《外国新闻传播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10、2011,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
11、指导本科生彭芸毕业论文《从三鹿奶粉看危机公关中的国家形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
12、2011年,论文《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系列论文),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3、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
14、2011年,主讲《传播的历程》,入选2011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2012年9月正式上线;
15、指导本科生章琴丽毕业论文《21世纪头十年<人民日报>创业报道框架分析》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
16、指导博士生陈世华优秀博士论文《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知识谱系的写法》获2011年度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17、2012年11月,主持教改课题“基于学科交叉的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8、指导大学生苏湲昊学术论文《微博的“中国力量”》获得2012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主持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广播电视台校外传播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项目。
120、指导博士生陈世华优秀博士论文《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知识谱系的写法》获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1、2013年,主讲《外国新闻传播史》,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22、2013年,专著《新闻教育改革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被评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23、2013年7月,专著《新闻教育改革论》被评为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24、2013年12月,获得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
25、2014年,专著《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26、2014年,指导本科毕业生郑艳方的毕业论文《媒体与健康卫生观念——基于(人民日报)1956-1965年除四害运动的分析》,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27、主讲“外国新闻传播史”被正式授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称号。
28、2016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9、2016年12月,系列论文《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30、2017年2月,入选2016年度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31、2017年,作为第二名主持人,《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2、2017年12月,入选国家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国家级人才。
33、2018年,论文《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5)》 获湖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34、2018年12月,作为第二名主持人,《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