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博士生举行学习十八大精神座谈会
与会博士生认为媒体应
反对形式主义 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魏猛 李文学
“党的十八大给新闻传播带了哪些新气象?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改进?新闻界应该如何真正落实十八大精神?”
12月7日晚,新闻学院在校博士生举行的“学习十八大精神座谈会”上,与会博士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十八大的召开给新闻报道带来了很多新气象,新闻联播的报道中,领导开会不再是头条,领导的镜头短了,节奏快了。新领导班子讲话平实,不念稿,接地气。”
2012级博士刘义昆首先发言。早在八年前,王岐山就曾经讲过,要尊重记者说不的权利,维护记者报道新闻的权益。作为国内知名的时评写手,刘义昆还专门对此事写过新闻评论。“从领导的言行来看,他们在落实自己的承诺。”“我们有理由期待将来的新闻传播能够更多地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同为时评写手的博士张强是刘义昆的同班同学,他拿出一份新华社的通稿,这份稿件是关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7个自然段,每段分别以“会议强调”、“会议一致同意”、“会议提出”等开头。张强说:“新华社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本身就是搞形式主义,我们不能指望用形式主义的方式去反对形式主义。这个问题不解决,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就没法彻底解决。”张强进一步分析说,媒体习惯于依照传统方式报道新闻可能与新闻报道隐含的政治风险有关,这种风险威胁了新闻的原创性。
张强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陈雅莉博士打断了。她说:“为什么会有新闻报道的形式主义?主要的原因在于搞形式主义是最不费力气的,而我们提出的反对形式主义的方法又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反形式主义,却没有能够杜绝形式主义。”陈雅莉说,形式主义严重危害着媒体的公信力。随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国际化,国外新闻报道的新形式、新方法会对我们的新闻报道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新闻报道也会越来越活泼多样。
吴献举博士对陈雅莉的分析表示了异议:“搞不搞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媒体是宣传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形式主义就会少一些,因为市场化媒体要受到受众的监督和制约。反对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讲,要不断推进媒介体制改革。”
刘义昆博士则反对把一切问题归结为体制原因,他认为在依法治国和行政透明不断推进的前提下,记者应该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推进新闻传播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当前,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打破了一些讨论禁区,在十八大前形成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氛围。说明我们改进媒体报道的空间还是很大的。高山博士还从话语体系和新闻的生产流程分析了形式主义产生的原因。
在大家都讨论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和原因的时候,喻恂博士则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开会是形式,喝酒时的酒桌文化也是形式。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形式主义,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要不然,我们都在反对形式主义,却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形式主义。”
赵振宇教授参加了座谈会,他提示与会博士,政治学习应该作为新闻专业同学的一项业务课,了解政治形势,才能把握新闻学发展的趋势。新闻学博士应该学会在现行的体制和语境下说话,在新闻传播中,探索把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统一起来的途径和方式。
学习十八大精神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