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曹林:新闻评论的情商和智商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2日 点击次数:


6月5日,中青报编委,高级编辑,著名评论员曹林受我院评论学社邀请,在东九教学楼为我院学子带来了两场讲座。曹林同时也是我院1997级校友,现院兼职教授,他以《时事评论写作的情商与智商》和《时事观察和判断如何避免盲区》为主题,用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和扎实的理论和大家分享时评写作的思考与感悟。

智商就是我们评论的深度

曹林解释到,评论写作的智商就是评论的深度。同样看一个问题,学新闻,学评论的学生能不能比别人看的更深一层;能不能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做进一步思考;能不能从正常里面看到反常,从反常里面看到正常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专业的精髓所在。网上的“吃瓜群众”跟风,这些网民习惯做到的是从正常里面看到正常,从反常里面看到反常。

三年前的两会之际,清华的校长换了,这条新闻很快就铺天盖地,“大家都在探讨清华的校长换了,这就成了一个非常普通的信息,假如你的新闻评论再在同样的层次上谈,那你的评论就没有任何的附加值,只是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提供了一种垃圾。”曹林说道,但是中青报第二天发的评论是——《清华的校长又换了》。虽然只加了一个“又”字,但体现了作为一个评论员的观察力,问题意识,体现了对当下中国高校问题的关注:我们大学的校长换的太快了,这很可能是现在中国大学出不了名校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做新闻易感人群,也不做无感人群

写评论要求写作者要克制自己的感性,因为很多干扰写作者做出判断的都是一些感性的东西。“偶尔眼里常含泪水说明我们爱得深沉,但整天眼里常含泪水,说明你有病。”曹林批评当下吃瓜群众处于这种病态状态,把这叫做新闻易感人群,就是笑点、泪点、吐槽点都非常低,动不动就感动的泪流满面。

其中罗尔事件非常典型,表现了网友的这种情绪的急剧的反转,曹林对此写了一篇评论叫做《稀里糊涂的感动,不明不白的捐款》,批评这种情绪反转,批评部分网友不做理性的判断。“煽情网文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利用你的易感,利用你的感性,利用你不长脑子。”

但是比易感人群更可怕的是无感人群。现在的年轻人经常说思想被遏制压制了,但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有没有思想。他认为学新闻学评论的同学,哪怕以后不从事新闻评论这个行业,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之后要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而且要表达出来。

情商高低在于管理别人对你的期待

情商很多时候就是指说话的角度,“情商高的人说话舒服就是他总能让你觉得他是站在他的角度说话的;相反,不会说话的就自以为是。”

曹林说到这,专门举了一个案例,一个教徒在教堂做祈祷的时候犯了烟瘾想抽烟,就问主教可不可以,主教非常不高兴,但这个人又特想抽烟,他就换了个角度,说我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做祈祷,主教一想,抽烟的时候都想做祈祷,可见对主是多么的虔诚。但是这两件事实质上是一样,这就是表达的角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效果。

学新闻要有互联网—”思维

在下午的讲座《时事观察和判断如何避免盲区》中,曹林特别强调的是互联网盲区。他呼吁大家写评论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拓展自己选题的来源,不要过度依赖网络,特别在阅读方面。他鼓励大家摆脱碎片化、娱乐化,摆脱电子媒介的阅读。“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的阅读不是真正获得知识,获得沉淀,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阅读。它只是一种信息消费。”

看书纸质书可以培养的是个人的专注,比如说,看白纸黑字我们是能专注的看半个小时的,但是看手机我们很难专注超过5分钟10分钟。因为手机的核心功能是社交而不是学习和阅读,来个电话、短信,甚至有时候手机都没有响,但就会不自觉的掏出手机来看。

曹林最后和大家谈到,阅读,获得知识,尤其是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是需要专注的。所以我们平常学新闻的,一定要有一种互联网减的思维,要学会从现实中,从同学的交流中,对大学校园的观察中,这是活的选题。并且鼓励大家多写多看,期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