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业界动态   正文 业界动态

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围城”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6日 点击次数:

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围城”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报纸与网络融合的信息“围城”

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对报纸来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报纸上将要报道的内容;报纸的报道范围和内容更广泛,有很多来自网上的新闻线索(主要是民生、社会方面)可供报纸的记者去挖掘。对网络来说,有了报纸的公信力作前提,可以发布更多的新闻资讯,摆脱一直被诟病的“网络无公信力”的刻板印象。所以,报纸和网络在融合初期都各取所需,为我所用。

由于网络的发展速度远比报纸快,所以网络发展走在前头,报纸沦为附庸。当这一现象出现以后,其报道内容的真假、虚实,受众也开始模糊了,报纸上开始出现一种“据网友曝”、“据某论坛”、“据某网络转载”等无从考证的新闻源,当报纸上的体育、娱乐板块“试水”并未受到制止和整肃时,其他版面也开始寻找网络上吸引眼球的新闻点,进行修饰和加工,再搬到报纸的版面上。在美国的新闻媒体中,“据专栏作家曝”、“据某记者的博客曝”的现象也很多,但这些新闻随后多数得到了验证,如一些球员转会、球员交换、球员生活的“爆料”。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中,能让受众相信的独立博客或者专栏作家很少,个人公信力不足,论坛和网站的公信力也备受质疑。

因此,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在无形中,消解了媒介公信力,彼此走向了满足受众“消费心理”的深渊,当受众警醒后,发现报纸和网络已经抱成了一团,报纸的新闻来自网络,网络的信息来自报纸。一种“混沌”的媒介把受众包围了,在无形中为他们建起了“围城”,想获取真实信息,他们就得不断地去分辨、去甄别。最终,受众还是没有找到报网“围城”的出口,只好无奈地生存下去。

电视与网络融合的信息“围城”

在“收视率至上”的观念驱使下,电视台把手伸向了网络,一种是跟报网合作一样的模式,让网络提供新闻源和话题,丰富电视内容和加强深度;另一种是让网络提供播出平台,电视台将播出或者未播出的内容提供给网络,或者电视台提供人力、物力和设备为网络策划和报道特别的节目,比如2010年北京电视台和新浪网共同举办的网上春晚。

第一种合作模式,电视台直接把网络上热炒的事件搬上荧屏,促使事件升级,从而提高收视率。最突出的要数今年3月开始红遍网络的“犀利哥”事件,电视台从网络上选取图片和话题内容,与网络和其他媒体一道共同消费“犀利哥”,掀起一股戏剧般的传媒消费浪潮。在报道的前期给流浪者程国荣带来很大的帮助,广大的爱心受众(观众、听众、网友)积极为他寻找归宿,并找到了他的家人。但是电视台并没有放手,他们想抓拍“犀利哥”在精神病院受治疗的情况及回家时那种“感人的场面”,确实,他们做到了,但是很多有良知的受众再也忍受不了媒体无情的介入和挖掘了。而这个事件从最开始的图片评论,到后面的直接报道,都缘起于猫扑网的一个摄影论坛。

第二种合作模式,在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分配、资金投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涉及此种合作的电视台非常少,随着网络受众的增多,电视媒体将会积极开拓这个领域。电视和网络的融合,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直接和低俗的传媒消费,电视屏幕的画面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结 语

当前媒介竞争中产生的媒介融合多种多样,这也是网络时代媒介融合为受众制造的“拟态环境”,就如美国新闻学者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担忧的“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这也正是笔者所考虑的问题,网络的发展,促成了各媒体之间的融合,而当所有媒介成为“一家人”之后,报道内容趋同,报道方向一样,人们无从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真假、虚实,人们被媒介所奴役所控制,建构的是一个如此坚固的“围城”。

我们拒绝成为“容器人”和“电视人”,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须的,学校将承担这一重要责任,但除了教育学生群体以外,还有很多社会个体需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作为教育功能强大的媒介能否承担起这一功能呢?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怪圈,媒介造成的问题,最后又通过媒介的教育功能来实现。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出口的钥匙”还在媒介手中。

(作者为长江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讲师)

原文地址:http://media.ifeng.com/gossip/detail_2010_09/19/2555831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