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夏倩芳教授作客我院“博士学术沙龙”
畅谈交流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经验
3月26日下午,我院“博士学术沙龙”正式开展第一期活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夏倩芳女士应邀前来我院,在东三楼多功能室与众博士生开怀畅谈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经验。二十余名博士生及三名外国留学生参加活动。沙龙由我院副院长钟瑛教授主持。
在沙龙活动前半部分,结合社会科学研究中论文如何选题,夏倩芳教授指出,作为一个合格的研究者,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综观一些优秀的学者,无不是在年轻的时候饱读经典。吃透经典的好处在于使眼界迅速提升,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研究初期,虽然可能“手低”,但是一定要“眼高”。阅读文献,要明白“金字塔”顶端的问题,有些研究生不加挑选地参看“中国知网”上的文献,是不可取的。
夏倩芳教授指出,论文选题,应该具备三种意识:1、问题意识。要从实践出发去抓取问题。抓取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二:其一是纵向的——从历史的维度抓住“变迁”;其二是横向的——在比较的视野抓住“差异”。问题来源于困惑,研究者应从自身体验出发,发现问题并且使其社会化。2、方法意识。每个人做研究,必须掌握适合自己的至少一种方法。肚子里要有经典,手里要有工具(方法)。方法就是道路,如果没有道路,目标等于零。3、理论意识。研究者要问自己:“我的研究对人类知识有何贡献?”做研究要在理论上有推进,或有创新、或有发展、或有整合,最基本层面要能够验证论理。她还指出,确定选题,要综合考量三个因素:能否研究?应否研究?研究者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要善于把现象问题化、问题理论化。人类生活在一个意义系统,做学术,要参透现象背后的意义,形成解释,以新的解释给人以启蒙。
活动后半场,青年学子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向夏倩芳教授提问,双方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2009级博士生汤晓芳发言中说到西方传播学理论在中国本土现实研究中方法上的不适及理解扭曲等问题,夏教授明确表示,她不赞成传播学“本土化”的观点,作为学术人,不应有“我们”和“他们”的分隔,理论成果不属于哪一个国家,而属于全人类,它有公开性、共享性。如“关系”、“面子”这些概念及相关理论,就是中国社会学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沙龙活动结束后,不少博士生反映,参与活动很有收益。
据“博士学术沙龙”负责人钟瑛教授介绍,因为在课堂之外,博士生们还对不少学术问题很感兴趣,学术沙龙将使他们在交流和探讨中得到满足。学院非常支持此项活动,也拟将学术沙龙模式作为博士培养的一个特色。活动定于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举行。每期主题提前向大家征选,再结合公共意向较为集中的选题邀请相关权威专家、教授前来主讲并交流。沙龙对所有博士生开放,凡感兴趣者都欢迎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