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新媒体的采用与效果,政治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传播社会学
基本情况
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主任;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学术年刊《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副主编,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发展报告》副主编,蓝皮书《中国社会化媒体发展报告》主编。
工学学士(HUST),管理学学士(HUST),传播学硕士(HUST),新闻学博士(WHU)。曾在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4-2007)、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2012)任教。历任助教(2004)、讲师(2006)、副教授(2009)、教授(2014)。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08)。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海内外多家学术期刊通讯评审人。
近年来,在海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其中近半数被SSCI、EI、TSSCI、CSSCI全文收录;出版著作5部;撰写研究报告10余部。研究成果十多次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等官方和民间学术奖励。
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讲课程
1、本科生:传播学研究方法;传媒经营管理;传播心理学
2、研究生: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传播心理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前沿
代表性研究课题
1、《转型期新媒体传播与政治信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2,主持人;
2、《基于互联网使用的信息沟》,教育部人文项目,2008,主持人;
3、《互联网在湖北农村地区的扩散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2007,主持人;
4、《传播基础结构与和谐武汉社区构建》,武汉市社科基金,2008,主持人;
5、《社会性媒体创新研究团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建设项目,2010-2012,主持人;
6、《国家传播战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2013,主持人。
代表性研究论文
(一)新媒体的采用与效果
1、Social media, public discourse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modern Chin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in press, DOI:10.1016/j.tele.2016.05.021, SSCI. 排名第三,通讯作者
2、《新媒体技术采纳的“间歇性中辍”现象研究:来自东西方的经验证据》,《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6期,第78-98页。排名第一
3、《交互式传播技术与青少年的同辈关系网——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经验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第37-50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期转载,第144-146页。排名第一
4、《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信息消费与生产:微博用户行为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6期,第85-96页。独著
5、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istory, Concepts, and Research. In Borko Furht(Ed.), Handbook of Social Network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pp.3-22).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010. 独著
6、《知识、态度与乡村社会的家庭互联网采纳》,《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9年10月号,总第10期,第101-130页。排名第一
7、The Impacts of Internet Knowledge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ntion to Continue to Use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earch, 2008, 13(3) paper 348. SSCI. 排名第二
8、The Adop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Hubei, Chin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08, 25(3), 169-186. EI. 排名第二
9、《移动电话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扩散与使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第10-23页。排名第一
10、《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研究:网民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第17-27页。独著
(二)政治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
1、《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5)》,《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9期,第6-16页。《新华文摘》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26-30页。排名第二
2、《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现状考察——基于对广东、湖北、贵州三省民众的问卷调查》,《新闻记者》,2016年第5期,第16-26页。排名第三
3、《探寻中国国家传播战略的理念、制度与实践》,《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2013卷)》,载于 张昆主编,陈先红、张明新副主编:《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2013)》,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1-12页。排名第一
4、《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一项经验性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第90-103页。排名第一
5、《Web 2.0环境下政府机构的对话沟通与社会资本:基于对公安微博的实证考察》,《现代传播》,2014年第10期,第55-60页。排名第一
6、《中国传媒产业间的广告资源竞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5期,第79-87页。排名第二
7、《“后危机时代”杂志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第58-60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业》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45-48页。独著
8、《“互动性”理论观照下的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99-405页。排名第二
(三)传播社会学
1、《正在形成的“认知共同体”:内地与台湾公共关系从业者职业认知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2期,第35-55页。排名第一
2、《中国公众公共关系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2期,第42-57页。排名第一
3、《“城市新移民”的传播形态与社区归属感:以武汉市为例的经验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卷,第82-94页。排名第一
4、《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第131-151页。独著
5、《社会冲突性议题之党政形象建构分析——以<人民日报>之“三农”常规报导为例》,《新闻学研究》(台北),2007年4月号,总第91期,第85-124页。TSSCI。排名第二
6、《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第29-41页。排名第二
7、《从“使用与满足论”视角看我国农村受众的电视收看动机》,《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第62-65/104页。排名第二
8、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Mass Media Use and Media Credibility in Countryside of Mid-China: The Case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Media Research, 2006, 2(4), 37-47. 独著
发表论著
1、《参与型政治的崛起——中国网民政治心理与行为的实证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独著
2、《中国社会化媒体发展报告(2013)》,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编
3、《媒体竞争分析:架构、方法与实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独著
4、《转型社会的媒介景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