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业界动态   正文 业界动态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六十年:电波岁月影像缤纷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30日 点击次数:

“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座窑洞里,传出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声。在这电波声中,解放大军的脚步跨过了黄河、长江……还是通过这电波,中国人民听到了毛泽东主席那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广播初奠基础 电视悄然起步

1949年12月,刚诞生的新中国共有广播电台49座,发射功率138千瓦,全国大约有收音机100万台。1958年,当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建立时,广播在传统媒体中仍占据绝对优势,当时很多从没见过电视机的中国人,家里却都拥有一部收音机。

今天,当我们被色彩斑斓的电视影像所包围、沉醉其中的时候,我们依然还记得只有广播的日子:每天清晨,每个拥有收音机的家庭都要收 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每名大学生中午和夜晚静静守候的《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更早的时候,一些聪明的男孩用二极管、磁铁、 线头自制半导体,寻找娱乐匮乏时代的难得乐趣;即使到了娱乐项目极其丰富的现在,很多人依然割舍不断广播的情节。如今,收音机已被遗忘在了角落,但尘封的 外表丝毫不能埋没它陪伴我们成长的历史。广播在我国曾有过辉煌的历程,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央和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政令,首先在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中播出。1980年,我国广播电台发展到了106座,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为11910万台,平均每百人拥有收音机12.1台。

从上世纪70年代凭票购买黑白电视机,到今天中国成为世界彩电生产大国,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1958年5月1日19:00,首都北京的上空首次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信号。那一刻,全国仅有的二十几台电视机的屏幕上出现了“北京电视台”的字样,中 国电视从此诞生。北京电视台在经过4个月的试播后,于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当时的电视节目每周播出4次。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的电视台也于当 年或次年建成开播。“文革”前,全国共有电视台13座,到1971年前后,全国电视台发展到32座。1976年,北京电视台通过微波线路把彩色电视节目发 送到25个省(区、市)。由于电视节目日趋丰富,收看电视的观众越来越多,收视率明显提高,电视机销售数量骤增,供不应求,出现了第一次购机高峰。 1976年我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仅为60万台,1978年便达到了300万台。

政策利好 行业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政策、技术、整体转型为特征的3次重大突破,给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从1983年起,我国确立了“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使电视传播覆盖技术网络得以从北京延伸至省、地、县、乡,直至自然村。于是,我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 猛增到3622万台。此后10多年,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年均122%、134.7%的增长速度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显著提高。同时,事业改革 取得重大进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节目。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邮电微波通信网络的扩大与通信卫星电视传播的实用化,我国自行设计和生产 的电视发射转播设备和卫星接收设备的使用,以及年产2000多万台电视机的生产能力,为电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1988年,我国已有电视 台42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75.4%,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为1.43亿台。

1992年~2000年,以有线电视崛起和卫星电视出现为标志,我国广电事业形成第二个高速增长期。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城市有线电视启动,上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亿名广 播电视覆盖“盲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问题。自2000年10月开始实施的“西新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西藏、新疆等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 条件,广播影视事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8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直播卫星。直播卫星正在我国广播电视覆盖广阔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 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全国收音机拥有量超过5亿台,电视机拥有量4亿台。我国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5.96%、96.95%,广播电视基本可以覆盖所有居民。1985年,这两项的覆盖率分别仅为68.3%和68.4%。

技术革新 数字化渐成规模

实况转播开国大典时,为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 上,形成强大的音量,老广播工作者亲切地称之为“九头鸟”。当时所用的录音机叫钢丝录音机,磁带由一根根细细的钢丝盘卷而成。今天我们听到的开国大典上毛 主席的声音,就是用这钢丝录音机录制的。

新中国走过60年,人民广播也从当年的钢丝录音机走进了数字机时代。1996年12月16日,广东佛山电台进行了首次数字音频广播,随后全国的各省级台也 先后实现了数字音频广播。1998年4月2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率先在全国广播界实现了广播的全数字化制作与播出。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北京、上 海、浙江等地方广播电台的演播室也实现了数字化。传统广电媒体在模拟转数字中改造升级,与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并行推进。从2003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 先后在全国53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了有线数字电视试点。2006年,有线电视数字化由部分城市试点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功能和 区域联网等方向发展。200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1.64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527.86万户,付费数字电视用户449.34万户。截至 2009年3月,全国有229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其中106个城市已完成整体转换,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5000万户。广西、宁夏等省、区 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北京、天津、青海、海南、贵州、吉林等地城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比例已超过50%。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省级以上电台、 电视台制播系统数字化达到90%以上。2008年北京等8个城市开通了地面数字电视,播出了高清和标清电视节目,正式拉开我国地面模拟电视向地面数字电视 转换的序幕。2008年1月1日,地面数字电视平台建成并在北京开播,转播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6套标清频道。5月1日北 京电视台奥运高清频道开播。今年9月28日,北京卫视高清频道开播,高清节目比例将占全部播出时长的50%以上。

重视时效 直播成为常态

从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到北京奥运会的全程直播,60年间,中国广电在技术、人才、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1949年10月1日,刚刚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成功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做了开过大典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方电台同时联播,这是人民广播事业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实况广播。

60年来,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逐步开办了多种形式的新闻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实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每逢 正点都有新闻节目,新闻节目总量占节目总量的比重大大提高。因此,新闻信息密集度大大提高,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一次可播新闻40多条,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一次可播新闻30条。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从1月21日开始到2月12日,推出不间断的特别直播《爱心守望,风 雪同行》,报道总时长182小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新闻频道在震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就打破原有节目板块,推出全天候直 播的特别节目,采用播报、访谈、连线等多种方式,整合画面、影像、声音等多种传播手段不间断地向全国和世界报道灾情,起到了凝聚民心、引导舆论的作用。此 次特别节目24小时不停机,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1000小时40分,创电视直播历史纪录。中央三台直播时长达3975小时。全国329个地市级以上电视 台的1482套节目共播出相关新闻23.6万多条、专题2100多个。如今,现场直播、连线报道成为广播、电视常态,时效性、真实性、感染力空前提高。

观念履新 广告成主要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影视广告收入从无到有再到高速增长,从1982年的203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02.09亿元,已成为广播影视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国的广播电视广告经营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开始了电视 广告的经营。1979年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率先恢复广播广告经营,播出了新时期第一条广播广告“春蕾药性发乳”。1980年,紧随上海电视 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突破,全国各电视台、电台全面开展了广播电视广告经营。1981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气象台合作开播《天气预报》节目,该节目很快 引起了广告主的关注。1983年,央视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庞大的受众群体再次被广告主看重。1988年,广播广告经营收入为0.64亿元, 电视广告经营收入为2.56亿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视广告经营进入高速增长期。一批优秀的电视节目形成黄金资源效应:《新闻联播》、《天气预 报》、《焦点访谈》、《东方时空》、青年歌手大奖赛……1994年11月8日,央视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黄金时段广告招标。

1991年9月30日,上海交通广播开播,一个以服务为特征的频率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降生,引发了广告主投资广播的热情。交通广播成为广播创收的大户,2007年北京交通广播广告创收突破了3亿元。

1998年,广播广告经营收入13.3亿元,电视广告经营收入135.6亿元。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总收入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 关,达到1099.12亿元。其中,广播电视产业收入达959.94亿元。2007年,央视广告经营收入突破了100个亿,达到110.2亿元。2008 年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总收入为1667.21亿元,其中,广播电视产业收入1350.04亿元。广播电视产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省(区、市)达到7个。

我们在探寻广播电视商品广告经营轨迹的时候,不应忘记公益广告的发展。1986年,贵州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公益广告《节约用水》。 1987年10月,央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开播。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公益广告可以说被空前重视。央视播出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系列,“知识改 变命运”系列,“希望工程助学行动”系列,“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业务革新全面进入频道频率专业化

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我国广播电视频道频率专业化由此发端。珠江经济台的出现打破了旧有的广播模式,出现了 一批引人注目的节目,也出现了一大批为听众所熟悉的节目主持人。1987年5月1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以新闻教育台、经济台、文艺台3种呼号播音。经 济、音乐、体育、交通、文艺等频道的出现增加了受众的选择机会,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广播电视传播的分众化适应了市场的细分化。

频道频率专业化是指内容专业化和受众专业化,前者划分的依据是信息来源,后者则是对象群体。音乐台是内容专业化的典范,而交通台则 是受众专业化的样板。频道频率专业化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同时也使广告主能更精确地找到消费对象。廊坊电台的《常书频率》,合肥电台的《故事 频率》,上海电台、电视台的《第一财经》,以及湖南卫视的“快乐中国”、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大卖场”定位、四川卫视的“天下故事”定位,均以明确的定位、 鲜明的特色立足于斯。筑起了漂亮的巢,自然会引来众多的凤。

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节目。从199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大力推进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为核心内容的宣传 改革,电视宣传的方式、手段和效果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栏目管理方面,央视2002年开始实施了较为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及末位淘汰制度。在频道管理方 面,从2000年开始,分批试点进行频道制改革。2005年年初,提出“频道品牌化”的发展战略,这是中央电视台在频道专业化布局基本完成、节目品质全面 提升之后所启动的新一轮改革。与此同时,为受众、为社会创办有吸引力的名牌节目,成为各电台、电视台的不懈追求。

反应敏捷搭上新媒体快车

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观众在公交车、地铁里收看奥运转播,了解最新的赛事进展。2008年6月,全国37个主要城市开播移动多媒体 广播(CMMB),8月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网络化、数字化是一个全球性趋势,我国广播影视行业作为一个高技术行业,在数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1996年年底,广东珠江经济台率先开通网上实时广播,至今我国中央三台及各省级电台、电视台和许多地、市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1997年3月1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首次从网上选取信息编成节目进行广播,其栏目《东方信息网》成为国内第一个广播与网络综合的栏目。

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组织CMMB相关技术研究。2006年9月6日,北京电台正式启动了DAB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集中 北京地区各媒体的优势资源,转播12套北京电台现有的节目,北京电台也由此成为长江以北区域首家开播数字广播节目的电台。2007年7月,北京地区 CMMB系统测试成功。目前,我国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立、设备产业化、服务奥运、规模试验、运营 体系建立等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民族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国337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中,已有190个城市开通了CMMB信 号,覆盖了手机、PDA、MP4、车载导航仪等多种便携式终端。超过200万手机用户正在体验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手机电视服务。北京、上海、广东等部 分省、市利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开展了车载移动数字电视业务。中央电视台采用互联网专网方式在全国近30个城市开展了公交车载电视业务。上海电视台等广播电 视播出机构在哈尔滨、上海等试点城市设立了IP电视集成播出平台,用户规模达百万级。

目前,广播电视新媒体特别是中央三台网站已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中央电视台全面推进国家网络电视台建设,央视网日均访问量超过 1亿页次,海外日均浏览量达2221万页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现10套节目全部上网,并可对270多个栏目在线点播,同时还开办有3套手机广播节目。中 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上网语种已达53种,成为全球语种数量最多的网络媒体平台,母语覆盖世界90%以上的网民,日均页面访问量达1300万页。(曹 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