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叔,詹叔……”,大家都这么称呼张礼才,他可不是什么“叔”,这是同学们送给他的昵称。这个湖南小伙在介绍姓名时,不分前、后鼻音,总把“张”字说成“詹”,于是大家都亲切地喊他为“詹叔”。
“詹叔”是新闻学院2007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詹叔”称号的背后,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在张礼才看来,这个称呼也是他对大家的一种责任。
2010年10月,张礼才被评为“启明之星”。其中颁奖词写道:没有轰轰烈烈的义举,没有一稿成名的文章,他用三个最朴素的词汇来描述自己如何承担社会责
任——“爱学校、爱教育、爱社会”。他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铁肩担道义”,在持续的新闻实践中“妙笔著文章”。将“责任”融入生活,将“创新”汇入实践。
对于“责任”,张礼才自己的理解是:这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
熬夜编稿至凌晨五点的记者团团长
2007年9月,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张礼才就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到校记者团。三年来,他默默参与各种报道的采写、策划和组织,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
记者团的工作上,记者团是他大学里唯一加入的学生组织。而担任记者团第39届团长后,他更是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记者团的工作当中。
担任团长期间,张礼才着力引进人才、优化管理,为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老师分忧,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新闻资讯服务。在任期间,记者团与冰岩作坊联合推
出的“掌上新闻网”也成为了“武汉高校第一家”。
记者团现任指导老师钱海涛评价道:“张礼才是个主动性特别强、特别有领导者魅力的人。他能够带动大家,做出的成绩非常突出。平时把工作安排给他,我也特别
放心。”
张礼才不仅自己工作、写稿认认真真,对其他团员的稿件也是严格要求。只要在华中大新闻网上发现团员采写的稿件有错误,他马上会联系到该团员,指出发现的错
误并进行修改。张礼才还有一个习惯,即只要没断网,睡前一定要浏览一下华中大新闻网,看看当天团员们的发稿情况,检查一遍邮箱,看是否有团员、老师发来的 邮件。
2009年10月份的一天晚上,两个新团员给张礼才分别发来两篇稿件请他进行指点,其中基本错误很多。为了让新团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张礼才决定连夜将稿件
改出来,直到凌晨五点才改好,稿件共批注100多处,细致到每一个错别字、标点符号,甚至字体格式,及时反馈给团员。两名团员收到邮件后,看到上面细致的
标注和时间,感动得一塌糊涂,两人立即表示:如此有责任心的学长在记者团,大学里要把记者当家!
文科生中的“理科生”
插座坏了吗?找“詹叔”去!电脑坏了吗?也找“詹叔”去!在同学们眼中,这个小伙不仅在工作中风风火火,在讲台上声若洪钟,更在生活中“全知全能”,被同学们誉为“文科生中的理科生”。
“他绝对是个技术性人才,我们有啥事都找他!”同班同学刘然笑着说。每次同学将自己的U盘递到张礼才面前,张礼才就知道自己的“杀毒任务”又来了。由于U盘杀毒是同学们给张礼才的“专属”任务,所以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U盘出问题了,就是詹叔的事!”
“詹叔”还经常给同学们解决软硬件方面的问题,甚至连楼管阿姨也“破例”允许他到女生寝室里给班上的女生修电脑。“詹叔”特别关注科技方面的资
讯,所以每次同学们碰到相关方面的困惑,也都向他进行免费咨询。上课时,有些年纪较大的老师不太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仪器或调试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也总是“詹
叔”出马。
此外,“詹叔”还能修车、修台灯、修手机,凡是电子产品几乎都能摆弄摆弄。他甚至还炒得一手好菜。每当班级里的QQ群响起“叔在吗?”的时候,就证明同学
们又有事要求助于这位“技术型男生”了。“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也总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同班同学刘乐这样评价“詹叔”。
践行社会责任的实习生
2008年暑假,刚结束大一生活的张礼才就在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开始了实习。一天,他接到
一位农民工的举报电话,称其所在企业拖欠工资3000多元。劳资双方关系已经闹僵:一方坚决不愿给钱,一方情绪不稳定。张礼才和实习老师了解了整个事件的
情况后,极力去做一个“调停者”,一方面安抚这位农民工朋友,一方面给企业负责人普及法律知识。最终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张礼才觉得,作为媒体人,发稿并非唯一的目的,曝光也并非唯一的解决方案,以一种更负责的态度去了解事件的始末,理性地推动问题的解决而不伤害到当事人,也是一种新闻素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另一次采访过程中,张礼才得知青山区某社区需要大学生志愿者,为该社区的小学生提供体育、艺术及学习辅导。此外,志愿者还有一项任务,即劝导某些有网瘾
的小学生远离网吧。回校后,他便组织班上的同学前往该社区进行服务,每周去一两次,历时半年。甚至有另一个社区的老婆婆了解情况后也给张礼才打电话,请他
们开导她有“网瘾”的小孙子。
张礼才觉得,实习就是一个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在各种实习实践中,他愈发觉得要立志成才,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9年暑假,武汉天气照常炎热,张礼才又开始了他的实习生活。在这次实习中,他通过暗访调查,对一个涉嫌招生诈骗的假冒网站进行了揭露报道。最终这篇报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该假冒的招生网站也被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