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专家齐聚武汉跨界研讨新闻评论开放教育

发布时间:2019-10-31 作者: 浏览次数:

    “欲为繁荣陈利弊,敢将坦直献年华。高校新闻评论教育要自觉置身于整个新闻评论界,培养出更多政治坚定、专业精深的专业人才。”10月24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第三届新闻评论东湖论坛暨第四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开放教育建设会,商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如何加强与业界互动,培养优秀新闻评论人才。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詹健主持。

8C14

 新闻评论东湖论坛上专家讨论热烈。魏海勇摄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而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做好人才教化的关键,在于搭建学界和业界交流的平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致辞,“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高校的理论优势和主流媒体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坚持走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并进之路,培养有洞见性、有责任感的新闻评论人才。”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总监吴昂认为,只有把握好传媒发展的变与不变,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新闻评论的价值内核还在于观点和理念。新闻评论教育要直面社会、直面问题的尖锐与复杂,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认为,在社会转型时代,新闻评论应该担当起为社会和民众立言的责任。首先要为己立言,敢于表达正确观点,发出内心呼唤;其次要代民立言,善于“打捞沉默的声音”,反映民众最基本的政治诉求;再次要助官立言,准确全面解读官方政策,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中心主任顾建明认为:“新闻评论的活动不断激发着人们的公德和理性,是社会文明的灯火。新时代新闻评论人才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敏锐感受力和灵活表达才能,还要具有炽热情怀,有对公共事物关怀和介入的热情。”

聘任知名新闻评论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业界导师,是华中科技大学加强新闻评论开放教育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委王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张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江苏网编委易保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社评论员赵强、东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毕舸、专栏评论作家唐伟、财经新媒体主笔“十年砍柴”李勇等,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或研究生业界导师。李勇代表业界导师赠送了“无官守、有言责”的书法作品。他说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于实际与生活,锻炼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会议举办了“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风格及其培养”圆桌论坛,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30多家媒体的评论员,与在汉高校的知名教授汇聚一堂展开了跨界对话。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夏静认为,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融媒体环境下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她结合光明日报社融媒体的实践探索,提出了融媒体与纸媒评论如何相融的三点建议:一要以权威评论引导主流舆论。传统纸媒评论要提升权威性和专业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一锤定音”,起到“定海神针”作用,凝聚社会共识。二要创新评论方式,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坚持守正创新,利用网络平台技术实现可视化的突破,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好主流舆论。三要以深度相容实现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新闻教育发展应该与业界变化同步向前,从术业有专攻的细分型传媒人才培养,到“全媒体人才”“全能型记者”等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

王涛认为新闻评论的导向性要特别明确,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与俗的关系,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社会公众的心态和立场,使其与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二是专和泛的关系,要通过提升新闻评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强化新闻评论的引导力;三是稳与快的关系,要善于给负面舆论热点降温,加强情绪化的引导。

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兆荣介绍了日本朝日新闻“天声人语”专栏的做法,建议打造具有特色的新闻评论品牌栏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评论员王石川谈了自己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的感受,强调客观理性是新闻评论的生命。浙江日报评论员刘雪松认为,新闻评论员要积极关注社会、关注民众、关注当下,写出更多有人文关怀的文章。四川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强调,新闻评论要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用文字发出充满正能量的声音。湖北日报评论员肖擎认为,新闻评论工作要达到社会意见的“最大公约数”和凝聚发展力量的“最大共同体”的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何志武认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应该既要有“评”又要有“论”,“评”就是展现独特视角、正确表达观点,“论”就是要体现理论分析和逻辑美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强调,讲好真话仍是当下新闻评论领域的重要命题,要以积极审慎的态度讲好真话,做实好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张瓅尹,建议新闻评论要在全新传播生态下进行突围,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承担更大责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魏海勇)

    (新闻转自光明日报)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