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走进新闻学院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8日 点击次数:

通讯员 张心怡

4月15日上午,历史不能遗忘——“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讲座在新闻学院东六楼412报告厅举办。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为在座学生讲述了战地记者方大曾的人生经历和故事,通过对前辈历史经历的回忆探讨当代的青年学子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詹健出席了活动。讲座由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磊主持。

冯雪松讲座


方大曾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活跃在长城内外的知名记者,以摄影和通讯报道见长。他用一台相机,一支笔,为后世留下了关于那个年代的大量新闻文字和影像。他曾经是《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是“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三天,他即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配以照片发表。他的最后一篇文章《平汉北段的变化》在保定完成后,从蠡县寄出,于1937年9月30日发表在《大公报》上,自此以后音信全无。

1999年,在被方大曾留下的837张珍贵胶片深深吸引后,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毅然决定走上“寻找方大曾”的道路。15年的追踪采写,在保定、蠡县、石家庄、太原等多地的实地探寻中,冯雪松完成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的拍摄,并出版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2015年还创办了“方大曾纪念室”。冯雪松结合方大曾拍摄的照片和采写的新闻通讯,向同学们展现了方大曾作为战地记者和民生摄影师的形象,并且分享了他带领团队进行纪录片拍摄的经历。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台相机,一支笔就可以完成如此出色的新闻作品,这是最值得我们敬佩和深思的。”冯雪松在讲座中多次强调方大曾作品背后所包含的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虽然15年过后,方大曾的去向依然未解,但冯雪松表示会继续探寻下去。

为了弘扬和传承方大曾的精神,让学子们在了解前辈的新闻理念和追求中树立坚定的价值观,冯雪松发起“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从2015年9月起至2017年7月,“卢沟桥事变”80周年,方大曾诞辰105周年纪念日止,走入20所大学,以讲座、展演、交流会的形式,重现抗战中方大曾不畏艰险记录时代的经历,展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情怀,激发学子们爱国、敬业、责任、担当意识。目前,该公益计划已经先后走进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五站。

合影


本次讲座也是我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与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特色党日活动。来自两个学院的部分教师,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均参加了本次讲座。李磊表示,这不仅是一个讲座,也是一堂号召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传承民族精神,承担家国使命”的专题党课。

    冯雪松,现任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纪录片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大型纪录片《20世纪中国女性史》,纪录片《日子》、《寻找方大曾》,大型电视文献片《使命》,大型新闻报道集《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