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首届“数智化传播领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峰论坛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分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14 作者: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13日(周日)上午10:30-11:40,首届“数智化传播领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峰论坛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分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3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学院副院长鲍立泉主持,汇聚了业界与学界的众多精英。

本次论坛与会嘉宾包括:华视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和尔传媒董事长王书锦;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副总编辑许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余庆;数可视创始人、数可视教育公益基金发起人黄志敏;南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游昌乔;北京观相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雷磊;湖北广播电视台副总监、高级编辑谭海燕;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社社长胡业频。同时,学院专硕专业精品课程负责人丁洁副教授、徐迪副教授、周婷婷副教授、李贞芳副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

 

AFE5

 


鲍立泉副院长开场致辞,介绍了论坛的举办背景与目的,并对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他回溯了学院的发展历程,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面对应用端人才需求的增加,学院提出了“数智化传播领袖”这一人才培养方向,并细化为数字新闻、融合新闻等八个主要培养方向,学院创新性地实施“课程包”模式,旨在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鲍副院长还就专硕阶段的培养重点、存在问题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双证制度”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关于数字领域人才需求与行业变革,以及业界对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期望的探讨话题。

 

 

FE56

华视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和尔传媒董事长王书锦对我院的课题建设和转型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深入剖析了企业品牌的三大类别:传统老字号品牌、老字号转型品牌以及新兴互联网品牌,并着重强调了品牌在制定营销战略时的方法论基础。嘉宾王书锦指出,尽管不同企业品牌在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但其背后的基础逻辑是相通的。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以方法论为核心,将知识和实践从思想层面切实落实到业务层面。她认为,这是品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FF40

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副总编辑许凯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大建议:保持明晰判断、拥有开阔视野、进行多学科知识建构。他强调了逆向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建议学生们在喧嚣时代保持冷静,做一个多方涉猎学习的杂家。

 

 

FCDC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余庆首先祝贺了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他以出版行业视角出发,称赞了学院人才培养成果,并强调了当今出版行业对于“文工交叉”的重视以及“十四五计划”中重视数字教材的政策对于出版行业的支持,最后他邀请同学们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进行实习,亲身体验出版行业的魅力与挑战。

 

 

F954

数可视创始人、数可视教育公益基金发起人黄志敏指出学生存在与社会脱节、实操能力较弱的问题,他建议同学们应该积极走出校园,多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同时,黄志敏特别提到了AIGC的学习。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GC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和领域。学生们应该积极关注并学习AIGC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FA1E


南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游昌乔提出了“五力合一”的概念,他提出学生需要具备专业力、沟通力、创新力、纵深力和忍耐力,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人能力培养,他指出“一寸宽 一公里深”,建议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深耕,提升专业力和纵深力。

 

 

 

10D3C

北京观相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雷磊依托个人经历,强调了选题、采访及编译能力作为新传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他提出虽然时代不断变革,但是核心能力是始终不变的,建议同学们在坚持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鲜事物,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审视个人心理和生活,以鲜活的态度投入职业发展。

 

 

 

湖北广播电视台副总监、高级编辑谭海燕则建议学生在快节奏时代中“退回来”,回归书本塑造价值观。她强调“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谭海燕希望同学们能过主动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在不断深挖中找到自己。

 

 

F78A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社社长胡业频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指出时代发展的本质是内容不变、载体变革,并强调了学生需要培养“主人公意识”,与业界接轨,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传人。

 

 

DD93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数智化传播领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业界视角与实践经验,也为学界与业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为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新传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推动数智化传播领袖的培养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132D7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