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周龙:一个前媒体评论员关于评论和一带一路的思考与亲历

发布时间:2017-05-02 作者: 浏览次数:

424日,前《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编、我校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新闻评论中心研究员周龙受评论学社的邀请,分别为新闻学院的本科生做了《发现·思考·表达——社会转型语境下的新闻评论》和《走读丝绸之路——一个前媒体评论员的亲历和思考》两场讲座,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十年的新闻评论员从业经历和重走丝绸之路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170426204207


职业评论员是数量固定的稀缺资源

在上午的讲座中,周龙从新闻评论如何成为热门、如何发现与选择时评议题、新闻评论独特的思维视角、新闻评论理性的表达方式以及给未来同行的几点忠告和建议等五方面介绍了新闻评论在当下的价值和在业务操作层面的技巧。他认为,在如今的环境下,声音越来越多,聚焦越来越少,评论在专业的信息疏导上有着特有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与采访记者相比,评论员的职业高墙更高更硬,进入评论的“围城”有着一定的难度。正如柯达破产,摄影师职业仍在一样。传统媒体虽然在衰落,但评论员仍是数量固定的稀缺资源,可以作为终生的职业选择。

注重积累,培养语言的对象感

周龙认为,写评论是一个消耗知识、阅历和认识储备的过程。对采访记者而言,稿子的精彩程度与采访本的厚度成正比。而评论员的工作不同于采访记者,他没有足够的时间采访,却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身积累的东西聚集到一篇文章里。周龙建议同学们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要用专业思想去分析,而不是基于个人情感去发牢骚。“有了积累才有了表达”,当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积累再去新媒体就更有优势。

周龙在讲座中强调,评论要有对象感,评论者要知道自己在对谁说话。乔治奥威尔说过,好的语言要像玻璃一样。对此,周龙给同学们提出的建议是,第一篇评论写给自己的同学,互相就一个问题发表观点和见解,以此来锻炼语言的对象感。

微信图片_20170426204326


重走丝绸之路

20148月,周龙跟随《光明日报》团队以自驾的方式,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历时两个月,行车一万五千多公里,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意大利8个国家,最终到达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罗马。在讲座中,周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介绍了他重走丝绸之路时沿路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沿途的采访活动,也亲身感受到了一些国货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

除了介绍重走丝绸之路的实践经历,周龙也对古代、近代和现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进行了梳理。以史为镜,他反思了中国文化人深居简出、俯仰天地的农耕习惯在开拓古丝绸之路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太缺乏职业探险家去观察世界;立足当下,他分析了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和不利因素。周龙认为,在对建设一带一路进行重资产的投资后,下一步如何互利互惠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我国主张建设一带一路,打通中亚、欧洲,可能会被当地误解,而这需要在文化交流中去破解。此外,宗教文化冲突问题、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也是目前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时要面临的问题。

auto_1443.jpg

通过两场讲座,周龙不仅和同学们分享了新闻评论的选题、写作方面的技巧,还介绍了重走丝绸之路的沿途见闻,以及自己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认识和现实思考,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同学们对评论写作和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