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探索文工交融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

发布时间:2018-11-21 作者:张明新 浏览次数:

【编者按:191810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此为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100年来,随着新闻实践的改革发展和新闻研究的开拓创新,中国新闻学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从无到有、由术入学、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过程。起步于1983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时为华中工学院)新闻传播教育,开创了在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导的大学中发展新闻教育的新典范。我院院长张明新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邀约,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三十五年历程,总结有益经验,为新闻传播教育创新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

  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高涨,高校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也在不断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拥抱科学和技术。起步于1983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时为华中工学院)新闻传播教育,正是在这种历史潮流中,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突破既有的新闻教育模式,开创了在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导的大学中发展新闻教育的新典范。

  此前,我国的新闻教育是一种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模式,不论早期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暨南大学新闻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是改革开放后创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河北大学新闻专业等,皆是如此,有的院系则融入部分社会科学教育。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创系主任汪新源教授在1987年的著述中表示,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全国理工类院校中第一个新闻系后,确立应用为主,交叉见长的思路,力求形成打开专业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动手能力”“造就全能新闻人才的办学特色,对新闻教育进行重大的改革,改变了半个多世纪来我国新闻教育的模式,在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新闻系新闻专业中独树一帜”。此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陆续开创新闻传播教育。据相关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我国212所理工院校中,91家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其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交叉”“宽口径”“复合型”“全能型”“应用型,其中或多或少受到华中大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教育,拥有的主要资源背景是学校的理工类学科专业,客观上决定了文工交叉是必然选择。为了落实这种教育理念,新闻系一开始就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加以贯彻和完善。回顾过去35年的历程,华中大文工交叉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983—1997年是文理渗透阶段。此阶段确立了以文为主、以理工为辅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现代化复合型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的目标。在此目标下,规划了旨在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不少理工类课程,如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与算法语言、科学学与科技哲学、汽车驾驶、计算机文字处理与文稿编排、BASI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经管类课程。在此阶段,还通过整合课外科技讲座、大学生科技节、相关专题研究和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及资源(如摄影实验室、汽车驾驶、计算机文稿编排室、广播电视室),建构文工交叉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培养。

1998—2007年是大跨度交叉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被升级为:在学理与术理并重的育人环境中,培养既有较深厚的人文功底,又有较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还具有操作现代传播工具能力的现代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与这种目标相适应,建构了新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各专业的基础课中始终贯彻传播技术类教学,如计算机概论、网络传播与多媒体制作;另一方面,于1998年开创网络新闻专业,这是我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起点。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集中体现了文工交叉理念,代表性课程有: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基础、网络编辑与策划、信息网络管理、网络传播综合实践等。此外,成立传播科技教研室,引进和培养多名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组建了交叉型师资队伍。同时,组织教师编撰出版了文工交叉系列教材,包括《网络新闻传播导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因特网与社会》《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多媒体创作基础》等,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套网络新闻传播教材。

2008—2018年是文工交叉融合阶段。紧密结合实践的发展步伐,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升级,按照融媒体业务流程完整训练具有融通思维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为前提,将课程体系加以优化,形成大平台+小平台+专业方向课+院内各专业互通选修课的模块化设置,体现全面性、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特色。同时,组建双师型队伍,从业界引进师资、聘请兼职教师;推进双挂,选派教师到业界挂职、吸引业界资深人士到学院挂职。另外,编撰出版配套教材,包括《新闻评论》《新闻策划》《电视专题与专栏》等通用型教材,以及《融合新媒体》《视听新媒体导论》《视听评论》《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等融媒体教材。2011年,网络新闻专业与计算机学院合作,采取双学位联合培养方式,学生通过4年的本科学习,同时获得传播学(文学士)和新媒体技术(工学士)两个学位,这是推进交叉融合的重要创新举措。

华中大新闻传播教育的文工交叉融合,内在包含了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间的融合。早在1997年,新闻系就与经济学、法学专业等合作开展辅修学位人才培养。为实现既定培养目标,形成人文社科类、传播科技类、新闻传播类课程比例为4∶2∶4的结构。

一百余年来,美国新闻传播教育一直注重与其他学科交融,早先是与人文学科,后来是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近二三十年来则与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融合。近年来,为适应学科交融、知识汇流的趋势与传播技术变革的现实,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倡导学科交融已很常见,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甚至已成为共识。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颠覆现有的产业格局和社会分工形态,塑造全新的交往方式和传播业态。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区块链、VR/AR等新的信息技术持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不断颠覆、刷新和重构人们的生活与想象。这对文工交叉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这种模式的建构逻辑和行动路径。同时,新闻与传播的内涵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为大新闻”“大传播的概念。今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种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再定位与再出发问题,以真正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科学理性、人文情怀、创新意识与完备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无疑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涉及培养目标升级、课程体系调整、师资结构优化、教学组织重构、教学方式创新等系列要素。

在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潮流中,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做出及时回应,以适应现实环境和未来趋势。文工交融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科学理念与技术思维的养成上。这并非意味着要礼赞和拥抱科技,而是体现在如何认识、理解与反思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传播科技)对人本身、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塑造和影响。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拓展其视野,强化创新精神,提升其信息素养。最后体现在技能层面,这种模式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传播新技术应用能力,能参与进新技术、新平台与新产品的研发、运营和维护中。

纵观一百年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创立秉承文工交叉融合的思路,在传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新闻教育模式之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为此后理工院校开设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以全能型”“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为指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了跨越人文社科、科学技术和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出版了面向前沿和未来的系列教材,培育了适合于实践技能养成的教学环境。35年来,从汪新源教授、程世寿教授,到吴廷俊教授和张昆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四任系主任和院长(1998年由系扩展为学院),不断将文工交叉融合的思路加以传承、发扬和创新。从这里走出了6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闻传播业的翘楚和精英。

在信息技术迅疾发展和传播形态、业态与生态持续快速变革的当下,这种范式将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创新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学科作出独特贡献。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