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新闻传播教育的华科大模式:昨天、今天与明天

发布时间:2019-01-09 作者: 浏览次数:

尊敬的马书记、赵会长,尊爱的各位前辈,亲爱的各位校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很荣幸和各位在这里相聚。今天是2019年元月之初,是庆祝新年、表达美好祝福的日子,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展望新年,畅想未来,实为人生一件幸事。今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刚刚走过35年的历程,处于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传播技术大发展、新闻传播业大转型的当今,我们的学院处于需要再思考、再探索、再出发的关键时点上。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校友报告和分享一些关于母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特色以及发展轨迹和未来规划方面的思考。接下来我向诸位讲述的内容,一部分源于我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大部分则来源于我的前辈和同事们的思想和智慧,尤其是前两任院长张昆教授和吴廷俊教授的功劳。因此,我首先要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意。当然,如果我的讲述中有什么不妥或者失误的话,那纯粹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

364E7

大家知道,我们的新闻教育初创于1983年,同期创办的还有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三所学校的新闻专业。在当时,全国只有14所高校拥有新闻专业或新闻系,在校学生不足1500人,当年可以毕业的学生只有300人。但按照当时的情况,预期每年需要5000名新闻学毕业生,才能满足新闻事业同步发展的需求。因此,华工新闻系的创办,是顺应时代需要的结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的学校还不叫华中科技大学,而是“华中工学院”。听到这里,许多年轻的校友们很可能会问道:为什么选择了在华中工学院这样一所理工科大学中创办新闻专业?可以想见,这个问题在当时肯定也被问起过,而且产生过争论,甚至被质疑过。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与我们的老校长朱九思的个人经历和教育理念有关。九思先生是“华工之父”,他从华中工学院筹备开始就一直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长达几十年。他也是一位从延安走出来的老新闻工作者,曾做过《群众日报》副总编、《天津日报》总编辑、《湖南日报》总编辑和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有很深的新闻情怀。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走的主要是单科院校的发展道路,而以九思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走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华工创办新闻专业,就是一个走综合性大学道路的积极尝试,也是一个突破口。

第二,与当时以朱九思老校长为代表的决策者们对新闻教育的观念有关。19833月,学校派秘书长姚启和参加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求创办新闻专业。在会上,面对一些代表的疑问,姚启和教授论证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将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提出更为立体、更加复合的要求;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需要记者去了解和掌握从无线电通讯到电脑存储、卫星转播等信息科技及其应用。而此时各个学校的新闻专业,都是以人文教育或者“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培养模式,相对缺乏对信息技术以及更为广阔的科技知识与技能素养的关注。听了姚启和教授的解释,在会上,大多数代表表示理解和支持,这就为后续我校新闻专业的顺利筹办奠定了良好基础。

444E7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的创办,是在不断高涨的全球性科技革命浪潮中,早期决策者们坚定不移地走向综合性大学道路的结果,更是以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突破既有的以人文精神培育为核心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勇敢开创新的新闻教育范式的结果。正如我们的创系系主任汪新源教授所说的,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全国理工类院校中第一个新闻系后,确立了“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办学理念,形成“打开专业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动手能力”、“造就全能新闻人才”的办学特色。1983年以来的35年,从汪新源教授、程世寿教授,到吴廷俊教授和张昆教授,历史上的四任系主任和院长,不断将这种办学理念和特色加以传承、发扬和创新,在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界,可谓独树一帜,是在理工科为主导的高校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典范。

这种“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办学理念,包含着两大要素,其一是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知识“交叉”,具体是与人文社会科学和相关理工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技思维和技术素养;其二是强调人才培养实践技能和素质层面的“应用”,体现为通过建立与理工科专业相似的实验室和实践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学院,都在不同程度的强调文工之间的学科交叉,也都建立了技术先进程度不等的实验平台系统。可以说,华科大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和特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走向。

更具体的说,“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落实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构、教材规划和出版、实验和实践教学环境培育等多个方面。其中,培养目标设计是核心所在,基本指向是造就“全能型”、“高素质”、“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在不断调整。在1983年到1997年的早期阶段,是“文理渗透”的时期,目标是“以文为主、以理工为辅”,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现代化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在随后的1998年到2007年,是“大跨度交叉”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被升级为:在学理与术理并重的育人环境中,培养既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功底,又有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还具有操作现代传播工具能力的现代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2008年以来的最近十年,是“文工交融”的阶段,培养目标进一步升级,具体是以培养“具有融通思维和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宗旨。

37262

当今是一个新闻业和传播业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三种关键性的因素在影响行业发展和我们的教育实践。

其一是信息科技革命。对当前新闻传播业的转型来说,技术是第一推动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不断颠覆、刷新和重构人们的生活与想象。所以我们看到,新闻的采集、生产、表达和传播,遵循和以往不同的法则,依托不同的平台,产生不同的效果。

其二是国际化浪潮。当前的中国,正在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呼应这种潮流,以“关怀人类、联通中外、沟通世界”的担当和气魄,以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文化与文明为己任。

其三是媒体业跨界发展。当前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的概念在放大,越来越体现出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趋势,这影响到媒体的内容创意和价值创造。边界远远拓展了的媒体行业,正在和进一步与金融、服务、政务、娱乐、财经、电商等许多行业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一个“泛传播、泛媒体、泛内容”的时代,新闻传播业在社会系统中的价值更加凸显

不论是技术革命、国际化浪潮,还是行业跨界发展,它们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一点,那就是新闻传播教育应该越来越面向未来,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具体到华科大的新闻传播教育,我们需要认清时代潮流,积极回应现实,抓住历史机遇,结合和依靠学校所拥有的强大的理工科、医科专业优势和人文社科优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拥抱未来、把握未来,培养具有创新性、复合型和成长性的媒体与传播人才。在这种目标下,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创新性的内容创意与传播人才、复合型的媒介平台研发运营人才,以及高成长性的传播跨界人才。在这里,我们需要跳出传统的重点关注新闻内容生产的逻辑,面向信息传播的全要素和全过程,在特别强调高素质、全能型的新闻人才培养之外,同时强调媒介平台运营、多元创意内容和媒体跨界领域的人才培养。

因此,华科大传统的“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内在逻辑和行动路径的重构。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面向未来、多元包容和开放创新的姿态,从“文工交叉”走向“多学科融合”,在调整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布局、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升级实践与实验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回应时代变革与转型趋势,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新闻传播教育华科大模式的2.0版。

这里的“多学科融合”,包括了多个相关学科在知识、理论、方法、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交叉和相加。通过与计算机、电信、自动控制等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思维,促进新媒体专业建设,特别是促进新媒体产品创新方向人才培养;通过与工商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的融合,促进新媒体运营、内容创意等专业方向建设;通过与医学、生命、环境科学的融合,打造健康与环境传播特色方向建设;通过与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课程融合,打牢学生的人文社科功底;通过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融合,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语言与艺术功底。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用六个方面的措施来将这种理念加以落地,包括:融合性师资队伍、融合型专业方向、融合型系列教材、融合型课程体系、融合型实验教学平台、融合型实践培养体系的建设。

更进一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办法的实施,最终建设一支规模适度,打通了业界与学界,有机融合了本学科与各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打破传统的以媒介形态分立为标准的专业布局,以媒介的融合和演进趋势为标准,重构全媒体新闻报道、全媒体新闻评论、新媒体创新与运营、创意与营销传播、主持与表达、健康与环境传播等新兴专业方向;进一步以专业方向为单位,编撰出版面向未来的系列教材,建构符合实际需要的融合型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同时,通过以技能养成和创新引领为目标,打造融合型的实验平台和实践体系,实施开放型、全程性的体验式、实践性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81E20

各位校友,在过去35年,实践证明,以“文工交叉,应用见长”为理念的华科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在座的诸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校友已成为所在行业的翘楚。对此,我们深以为荣!正是因为有了诸位校友在各自岗位上的卓越奉献,华科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我们共同的、永远的精神家园,才在全球各地享有荣光和盛誉!在信息科技革命、国际化发展和行业跨界交融的当前,我们将积极回应时代变革,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性的媒体与传播人才。由“文工交叉”走向“多学科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是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基本方位,也是持续创新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实选择,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以贯彻。我们将广泛听取和吸取各位校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一战略定位与诸多具体的执行策略,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培养造就更多具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我们充满爱心和如此给力的院友大家庭贡献更多的新生力量!

3489C

南国春风送暖,新桃换了旧符!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校友,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心、阖家幸福、快乐为伴!我们特别期待和邀请各位在方便的时候,常回母校和学院看看,我们将随时恭候各位。

谢谢大家!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