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新闻系诞生散记

发布时间:2015-06-15 作者: 浏览次数:


作者:李白超

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筹备小组三位成员,有二人已经作古,只剩我一个人了,要讲述新闻系诞生的往事,我是责无旁贷。

1982年上半年,湖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提出,希望华中工学院办新闻系。1982年9月,朱九思院长出席党的十二大时,中宣部新闻局局长钟沛璋同志又向九思提出希望华中工学院办新闻系,九思完全同意,但需要教育部审批。

许多人都知道九思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却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九思曾任承德《群众日报》《天津日报》和《新湖南报》的副总编、总编。我早听说在华工办新闻系、培养新闻人才是他的夙愿。当时,一位副院长问九思:“你想办新闻系,我们学校哪有这方面的人才?”他说:“我们学校的李白超就是中原大学新闻系的学员,后在《人民日报》工作多年。”

1983年2月18日晚,我给九思拜年时,他告诉我学校准备办新闻系的有关情况,并说:“到具体行动时,就把你从出版社调出来,参加筹备工作。”我说:“解放以来,我国只有三、四所大学办新闻系,而且规模都很小,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很有限。现在的新闻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这对发展新闻事业是很不利的。中央现在要抓新闻教育,是英明之举。”九思同志提出了新闻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初步设想:总的是学基本东西加实习,理论要联系实际。学生要学文史哲、地理、古汉语、经济学、经济管理、外语和科技知识。学完后实习半年,然后学新闻业务知识,学完再实习半年。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新闻系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由于新闻工作实践性很强,我俩一致认为,没做过新闻工作的人不宜讲新闻课,最好是请既熟悉新闻理论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来新闻系当教师。新闻系的毕业生当教师,需要在新闻单位实习过。

1983年四五月之交,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新闻教育工作会议,有已经办和准备筹办新闻专业的高校与会。我校由姚启和参加。姚启和开会回来,学校很快成立了新闻系筹备小组,成员有姚启和、刘春圃和我三人,姚启和任组长。教育部7月6日批准我校设置新闻专业,从1984年招收本科生。为了早出、多出人才,我校在1983年秋就开始办两年制的新闻干部专修科。

6月10日,姚启和同志向我传达了九思同志和他的意见,让我尽快去北京。任务有三:一是聘请教师;二是购置教材、图书;三是向有关单位和人取经。我把出版社的工作简单交代一下,便赶到北京去。我同先期抵京的我校教师科长刘大元同志一起去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我的老同事裴达同志,希望他能分配若干个应届毕业研究生支援我校新闻系。裴达介绍了情况,说毕业生分配已经结束,只能推荐申凡一人。申凡本已分配到《光明日报》,因其爱人进京的户口、工作遇到了困难。我们随即找申凡谈话,表示如他同意到我校新闻系任教,其爱人进武汉的户口和工作问题由我校负责解决。申凡表示同意,此事就这样定了。我接着拜访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名记者黄钢同志,请他为新闻系带研究生,他欣然应诺。又拜访了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同志,副所长、我们中原大学新闻系副主任谢冰岩老师和副所长戴邦同志,还陆续拜访了我在《人民日报》的老领导、老同事,或向他们取经,或请他们在适当时候来我们新闻系讲讲课。当时新闻学方面的出版物非常少,我便到有关单位买了教材、讲义和资料。《新闻战线》主编张谦祥是我的老友,他将刊物的历年合订本赠送了两套给我们。

6月27日,我回校汇报工作后立即投入两个专修班考试的准备工作,和春圃同志研究制订两个专修班一百人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师、教材、课时。同时给全国省市报纸普遍发信,请他们把内部刊物每期赠送我们两本,给复旦和暨南大学新闻系写信,请他们把新闻方面的书目惠赠我们一份。

这时新闻系已荟集十来个人了。除刘春圃和我以外,有教务员屈高波,办公室副主任蒋开仙,准备任课的教师杨勇、戚海龙、申凡、龚文灏,留校的工科应届毕业生陆晔、王志荣,负责图书资料建设的高治,行政工作人员刘刚等同志。

春圃同志告诉我,他向湖北省委宣传部要求调湖北日报社的汪新源来新闻系工作时,宣传部长表示:汪新源可以当系主任。

9月5日至6日,专修班考试举行。    9月30日,新闻系首批学生举行开学典礼,同时宣告新闻系成立。

就在这前几天,姚启和同我谈话,他说:“出版社向九思同志提出让你回去,九思让我征求你的意见,愿意回出版社还是留新闻系?汪新源可以担任新闻系领导。”我稍加思索说:“我尊重出版社的意见,就回去吧。”姚启和说:“对你这样一位具有长期新闻实践经验又与新闻界有广泛联系的同志离开新闻系,表示非常惋惜。”就这样,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为之付出过点滴努力的新闻系。

时光如流,新闻系明年就进入而立之年,早已升格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由一个学系发展为四个学系,正副教授成群;陆续捧出论文、著作、教材一大批;科研成果纷纷得奖;每年就读学生数百人,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学科研水平居于全国同类学院的前列。当年人们对我校能不能办新闻系、该不该办新闻系的质疑,实践证明是多余的,学校是有能国办新闻系的,而且办出了特色。它凭借自己的优势,实行文、理、工相互渗透,培养出一批批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兴奋不已,成诗一首。

    翠苗见长树凌空,教苑蜚声特色功。
    桃李芬芳海内外,心花绽放老园丁。

(作者系我院退休教师)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