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部 叶靖丹)5月30日上午,我院主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东六楼412报告厅宣布开幕。开幕式后,研讨会迎来第一阶段的论坛: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主题报告。
本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志武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陈晓鸥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副主任的彭松老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主任的冉华老师、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力军老师以及来自湖北广播电台的业界代表江涛老师都依次在本阶段发言。
深化教学改革 开拓实践平台
来自中传的陈晓鸥老师谈到,中传在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新媒介产生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所以,跟上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以满足未来人才需求一直是中传在做的事。
首先是在教学改革上不断深化,横向开设新闻播音主持,综艺主持以及口语传播等三大模块,紧紧结合当代媒体发展的新趋向;纵向从厚基础到拓业务,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是开拓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传与云南台,央视新闻播音部,央视体育频道,首都图书馆都有不同程度及不同方式上的合作,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对接,面向社会进行实战。
文理交叉见长 复合特色取胜
我院彭松老师简要阐述了华科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前的发展思路。
依托已有的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媒体品牌形象价值的出镜记者人才为方向,充分利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培养“文理皆通,综合素质强硬”的复合人才即我校播主专业目前的发展思路。在借鉴其他学校的基础上,华科试图走出一条具有华科特色的道路。
挖掘学生潜能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来自武汉大学的冉华老师认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不断的展示调整自己的过程中,与同龄学生相比有着更好的表达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而这便构成他们竞争优势的重要一部分,且此专业的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及潜力。
所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基于采编播写一体的综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冉华老师还简单介绍了武大专业课上的三分之一原则,即三分之一理论,三分之一案例,三分之一课堂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有计划
成系统 见成效
浙传的刘力军老师在会上向大家展示了作为一个专业院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播音艺术人才培养的独特方法。他们分为课上实验和课下实践两部分。课上强调课堂内容的系统性和达标化,且为了能成系统的训练学生,让学生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到真正就业时上手容易,浙传还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实验室,如:语音发声实验室、广播录音实验室、电视录像实验室综艺实验室等等。在课外的实践中,“以赛代训”“充分利用校园电台”“与省内电视台合作”及“小学期模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都稳扎稳打,不流于形式,让实践成果真正出成效。
业界发声
别样精彩
湖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播江涛老师作为业界代表也在会上和大家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江涛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如今存在的将选择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进入好大学的一条捷径这一现象的担忧。他认为在播音主持井喷式发展的背后,我们也要去反思总结,好的经验予以保存流传,对于弊端则加以革除。其次江涛老师从业界的角度提出了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即德艺双馨内外双修。
最后江涛老师还表达了自己对于看到学界和业界在积极沟通人才培养事宜的激动心情,并在发言结束时豪气地喊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石长顺教授是此次论坛的评议人。他对论坛第一阶段的评述引起现场的阵阵掌声。
石长顺教授指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以及应该把声音放在何处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拿起话筒说的应该是自己的话、现场的话、大家听得懂、爱听的话,而不是简单的背稿,不能关起门来搞理论也不能被业界牵着鼻子走,而所有的这些就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内在文化素养、因此,提升自己的内在文化素养便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