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这样写?”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田巧萍走进“新闻学原理”课堂
(通讯员 农莹)11月24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田巧萍“我为什么这样写?”的精彩讲座深深打动了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0级的同学们。田巧萍分享了在疫情汹涌、舆情复杂的条件下产生重大影响的4篇报道采写经历,讲述了她对构建中国抗疫叙述框架的实践,对于生命的力量和国家力量的深切理解,对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身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讲座是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一院一品”新闻学原理课程建设活动之一,学院党委副书记明玉柱出席了讲座,讲座由刘洁教授主持。
(田巧萍授课)
(田巧萍、明玉柱、刘洁合影)
人物介绍:田巧萍
田巧萍,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优秀党员、省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今年9月8日,全国抗击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田巧萍出席并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她先后挖掘报道“感动中国”新闻人物桂希恩,参与报道“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独家报道“上报新冠肺炎疫情第一人”张继先,生动报道“人民英雄”张定宇……深耕医疗战线十几年的田巧萍,发掘报道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先模人物,为时代树英雄楷模,为城市立精神标杆。
疫情期间,田巧萍在武汉市内的行车里程近3000公里。她数次深入“红区”,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方舱医院,写下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彰显抗疫中的中国力量。
田巧萍讲述了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危难时刻对张继先、张定宇、孙国兵、彭博四个人物的采写经历。在“谁是吹哨人?”问题上,经过一系列周密采访取证,田巧萍最终发现张继先是“上报疫情第一人”。她从四个方面进行确认:法律层面“每一个临床医生都有义务上报疫情”、疫情上报后的连锁反应、武汉市卫健委疾控处权威部门核实、侧面印证。今年2月2日,田巧萍采写的报道《最早上报疫情的她,怎样发现不一样的肺炎》发布,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张继先发现、上报疫情的日子成为中国抗疫时间轴的起点,写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田巧萍报道了身患绝症带领金银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冲锋陷阵的张定宇院长,她指出,我对他的报道也不是因为他是渐冻人,也不是因为他对妻子的爱,而是他对武汉保卫战的四大贡献:寻找肺泡灌洗病原、救治2894位病人(其中70%以上是危重症)、寻找抗病毒药物和解剖患者遗体降低危重症病人死亡率。
互动环节
问:新闻工作者采访过程中遇到困难,比如采访对象不配合或者舆情一边倒,该如何解决?
答:这是每个记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能用真心去打动他们。一定要知道被采访者在顾虑什么,他们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要与他们建立信任,不要做他们的对立面。总之,需要把握这两点:第一,你的诚意;第二,你做这件事情对推动社会进步是否有帮助。
问:对方的答案和预判中有不同、无法将采访进行下去时,怎样才能做到和对方有交流感?
答:不要预判。作为一个严谨的新闻工作者,尊重事实是基础,事实摆在那里,跟着事实走,那么就不会偏离很远。一旦有了预判,就会容易给自己埋雷。哥伦比亚大学把医疗新闻称为科技类报道。如果大家未来要从事专业的科技报道,一定要去看专业的书籍,这样你才不会被带跑偏,因为你了解基本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