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夏静站长在“光明课堂”与华中大新闻学子畅谈深度报道

发布时间:2021-04-14 作者: 浏览次数:

4月14日,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高级记者、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夏静走进“光明课堂”,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学生分享《深度报道的几点思考》。

“光明课堂”由光明新闻创新实践中心推出,夏静担任中心主任。同时,她还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参与学院授课。

“深度报道无定式,人物、话题、专题均可做深度报道。”夏静讲述了自己对深度报道的思考,以案例集中讲述了人物深度报道。

“20年前,为了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武汉大学六位院士联合推出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课《测绘学概论》,为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夏静以《六院士同上一门课》报道为例,系统阐述了深度报道的框架、人物、背景、事件过程。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首发于光明日报2017年8月10日头版头条,讲述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六位院士上课、教学和科研的经历,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六位院士的大家风范。

华中科技大学欧阳明教授介绍夏静教授。操一铭/摄


夏静用《禹寸陶分 思想不停——新春拜访冯天瑜、刘道玉、章开沅三位先生走笔》的报道,进一步阐述深度报道不必拘于形式,散文也可以写出深度,文章通过对三位先生的外貌、环境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体现了人物的特质及内涵。

“大家知道‘禹寸陶分,思想不停’这个标题的含义吗?”通过讲述三位名家笔耕不辍的故事,夏静引导学生向前辈学习,珍惜韶华,谱写华章。

人物深度报道有时能唤醒读者的文化自觉,引发社会关注。在《采访诗人余光中记忆》报道中,夏静对诗人余光中的追忆,汇聚了舆论力量,对保护楼宇招牌产生了积极影响。

夏静讲述的内容引起了听课师生的共鸣,互动环节中,学生踊跃提问。

“如何处理深度报道中时效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夏静认为,真实性与时效性都属于新闻的基本特征,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形时有发生,不能盲目求快,应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时效性。

对于“记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疑问,夏静说,好故事没有统一的标准,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要迎合西方,要用中国的话语体系讲中国的真实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1901班蒲添在课后表示,记忆最深的是《六院士同上一门课》:“这篇报道写出了六位院士骨子里对教学严谨用心的精神,非常精彩,很受启发。”

课堂合影。操一铭/摄


据了解,此次课程为“光明课堂”第二课。此前,“光明课堂”第一课由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人事部主任陈品高授课。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通讯员 晏华华 操一铭 徐苗)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