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媒介地理学、媒介与文化研究
联系方式:1544434635@qq.com
个人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威斯特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具有八年海外学习研究经历。长期致力于媒介文化、特别是媒介地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内新闻传播专业中率先开设《媒介地理学》全英文课程。著有“A Different Place in the Making: Everyday Practice of Rural Migrants in Chinese Urban Villages”, 多篇学术论文在“Media Culture & Society”、《新闻与传播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等权威期刊发表。曾获第十一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优秀论文奖。另有多篇论文被国际传播学会年会和其它国际会议录用。时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担任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和IAMCR评审。曾受邀赴香港浸会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讲学。2015年被评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特聘楚天传媒晨辉学者。
进入学界前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出镜记者和湖北电视台《焦点透视》栏目主持人和编导,曾被评为湖北省十佳青年记者。
主讲课程:
本科生:媒介地理学概论(全英语课程); 媒介批判理论(全英语课程)
研究生:媒介地理学研究(全英语课程)
专著
“A Different Place in the Making: The Everyday Life Practices of Rural Migrants in Chinese Urban Villages”, Peter Lang, 2014.
译著
[美]保罗•亚当斯,袁艳译,媒介与传播地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研究论文
1. “Casting an outsider in the media ritual centre: two decades of performance of Chinese rural migrants in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Global Media and China, 2017, Vol. 2(2) 169–182.
2. “Technomobility in China”, Media, Culture & Society, Vol. 36(6), 2014, pp. 892-895.
3. “Acquiring, Positioning, and Connecting: The Materiality of Television and the Politics of Mobility in a Chinese Rural Migrant Communit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Vol. 36(3), 2014, pp. 336 - 350.
4. 慢从何来?——数字时代的手帐及其再中介化,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3期。
5. AI(爱)心陪伴:中国儿童陪伴机器人的网络化身体与多重男性气质,传播与社会学刊,预计2021年7月出版。
6. 媒介考古学:渊源、谱系与价值 ——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埃尔基·胡塔莫教授,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2期。(通讯作者)
7. 乡愁的凝视、扫视与奇观:多重具身视觉体制下的旅游景观生产,传播与社会学刊,第50期,2019年。
8. 当地理学家谈论媒介与传播时,他们谈论什么?——兼评保罗•亚当斯的《媒介与传播地理学》,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7期。《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0》收录。
9. 电视的物质性与流动的政治:来自两个城中村的媒介人类学调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6期。
10. 媒介化会带来旅游的终结吗?,江汉论坛,2016年第8期。
11. 城中村街头空间与农村移民公共生活——以武汉市高王村和吴家湾为例, 湖北社会科》,2016年第7期。
12. 论作为仪式化行为的春晚 “农村外地人”形象,江汉论坛, 2015年第4期。
13. “城中村”的媒介话语建构,新闻大学,2007年春季号。
14. 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像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
15. 民族主义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对一部青年DV的文化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16.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进展,当代传播,2004年第6期。
17. 新闻传播绩效评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8. 对时尚期刊批判的批判,编辑之友,2004年第6期。
19. 关于县市级电视台改革的困境及出路,新闻大学,2004年第2期。
国际会议论文:
[1]The Gaze, Glance and Spectacle of Nostalgia: Multiple Embodied Scopic Regimes in the Landscape Production in Chinese Rural Tourism, 第3届国际地理媒介大会, 2019 年,瑞典卡尔斯塔德。
[2]The Gaze, Glance and Spectacle of Nostalgia: Multiple Embodied Scopic Regimes in the Landscape Production in Chinese Rural Tourism, 第69国际传播学会(ICA)年会, 2019 年,美国华盛顿。
[3]Casting an ‘Outsider’ in the Ritual Centre: Two Decades of Performances of Rural Migrants in CCTV’s Spring Festival Gala,第66届国际传播学会(ICA)年会,2016年,日本福冈。
获奖
论文《电视的物质性与流动的政治》获湖北省第十一届社科成果二等奖,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优秀论文奖、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
课题:
[1] 《城乡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5CSH005, 负责人。
[2]《农村移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地方再造》,2014年,2014AB005,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负责人。
[3]《市民文明建设五年规划》之子课题《社区传播框架下的志愿者文化和制度建设》,2017年,武汉市江汉区委托项目, 子课题负责人。
[4] 《加强和改进党报评论工作研究》,2018年,HBXCZD1803, 2018年度湖北省新闻传播能力建设课题,负责人。
[5]《跨学科视野下的媒介地理学课程建设研究》,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6]《从地理媒介视角拓展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19年,2019WKYXZ,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负责人。
[7]《媒介地理学金课建设》,2020年 , 2020A07,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部校共建项目,负责人。
[8]《广域媒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年,Z20190176,湖北省财政厅委托项目,负责人。
[9]《儿童陪伴机器人的性别建构与算法治理研究》,2021年,2021WKZDJC010,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交叉项目,负责人。
研究生招生偏好:
l 远大的学术理想+近切的社会关怀
l 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l 中英文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l 质化研究方法
l 跨学科背景或跨学科研究兴趣
研究生指导风格:
l 个别指导多于集中学习
l 以研究问题为导向,敢于涉猎未知,不囿于某个学科领域,做思想的游牧民族。
l 发掘学生自身优势,尊重本人研究兴趣,因材施教,鼓励做“有灵魂的研究”。
l 师生平等交流,教学相长,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和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