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2022年春季新书 |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索书号 |
1 |
芝加哥科学传播指南 |
[美]斯科特·L.蒙哥马利(著)、杨文源 赵博(译) |
科学出版社 |
2021.9 |
G31 45 |
2 |
传播政治经济学手册 |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美]珍妮特·瓦斯科、 [葡]海伦娜·索萨 编、传播驿站 (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1 |
G206.7 1 |
3 |
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新词词源词典 |
周光明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21.11 |
G219.2-61 2 |
4 |
南周评论写作课 |
南方周末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22.1 |
G212.2 530 |
5 |
做新闻 |
[美]盖伊·塔克曼(著)、李红涛(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1 |
G210 770 |
6 |
融合新闻学 |
陈伟军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2021.9 |
G210 774 |
7 |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 |
刘海龙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1.11 |
G210 423:2021 |
8 |
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
[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1 |
G219.509 1 |
9 |
豫报(点校本) |
秦方奇、盖伟、赵鹏、盛晓玲 点校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20.12 |
G219.295 55 |
10 |
对抗的联结:疫情与数字媒体 |
曹晋、[英]格雷厄姆·默多克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1.12 |
G206.2 W39 |
11 |
网络新媒体导论 |
喻国明 曲慧 编著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21.4 |
G206.2 1289 |
12 |
文化的肌肤 半个世纪的技术变革和文化变迁(第二版) |
[加拿大]德里克·德克霍夫 (著)、何道宽(译)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2020.1 |
G206.2 1131 |
13 |
《新青年》杂志与中日近代词汇交流 |
张莉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21.8 |
G239.296 58 |
14 |
别做这样的科学家 走出科学传播的误区 |
[美]兰迪·奥尔森 (著)、王大鹏 王芳(译) |
科学出版社 |
2022.1 |
G206.2 1390 |
15 |
新世纪媒体英语阅读 |
何肖朗、林芳 主编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21.1 |
H319.4 4535:2 |
16 |
IT传 信息技术250年 |
[日]中野明 (著)、朱悦玮 (译)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1.8 |
G202—091 1 |
17 |
新闻短视频 采编传教程 |
丁邦杰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22.3 |
G21 152 |
18 |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纪念文集 |
陈海东 |
人民出版社 |
2021.10 |
G219.2 699 |
19 |
报刊编校 差错例说 |
曾德亚 |
大象出版社 |
2021.12 |
G213 165 |
20 |
高校网络舆情的教育方式研究 |
易文芬 |
九州出版社 |
2022.3 |
G219.2 701 |
21 |
观看的受众 视觉文本与接受研究 |
李鹏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1 |
G206.2 1389 |
22 |
文字的世界:耶鲁出版史 |
[美]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著)、王立平 (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3 |
G239.712.9 1 |
23 |
万物皆媒 5G时代传媒应用与发展路径 |
唐俊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21.9 |
G206.2 1333 |
24 |
网络评论:流变与归向 |
王溥 熊爱玲 主编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21.7 |
G219.2 683 |
25 |
旧学新知——全球化下的传播比较研究 |
沈国麟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9.9 |
D0-05 47 |
26 |
总编辑视角下的新闻学 |
贾西平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21.8 |
G210 747 |
27 |
历史与构境——从哲学解释学走向出场学之路 |
魏强 |
人民出版社 |
2019.6 |
B089.2 52 |
28 |
报刊史的底色 近代中国新闻界与社会 |
赵建国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2020.4 |
G219.295 52 |
29 |
深度报道 |
唐铮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1.8 |
G212 308 |
30 |
全媒体素养 |
曾静平、王友良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2021.8 |
G206.2 1391 |
31 |
媒介探路 |
黄仁心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2021.8 |
G219.276.5 2 |
32 |
融合新闻学 |
何芳、罗跃姝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21.9 |
G210 763 |
33 |
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 |
《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编写组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1.8(2022.1重印) |
G206 516 |
34 |
中国新闻传播史 |
《中国新闻传播史》编写组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1.8 |
G219.29 179 |
35 |
新媒体概论(第九版) |
宫承波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2021.8 |
G206.2 214/9 |
36 |
媒介融合案例教程 |
本书编写组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1 |
G206.2 1349 |
37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
黎藜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21.9(2021.12重印) |
G210 755 |
38 |
现代纸书 编辑创新理念与实操 |
施其明、刘永坚、白立华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21.4 |
G232 162 |
39 |
互联网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 |
蒋岩波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9.8(2021.4重印) |
D922.294.4 165 |
40 |
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
柳杰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2019.12 |
G124 345 |
41 |
G20国家传播环境研究 |
孙有中、章晓英、刘滢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9.6 |
G219.1 95 |
42 |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年度报告2018 |
姚争、宋红岩、刘福州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2021.12 |
G219.2 307:2018 |
43 |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21) |
张志安、徐桂权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21.10 |
G219.2 363:2021 |
44 |
中国新闻业发展史 |
黄瑚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22.1 |
G219.29 63/3 |
45 |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 16位大师的精华课 |
梁萍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1.9 |
G206 517 |
46 |
书店不死 |
[日]石桥毅史著、熊韵译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1.11 |
G239.313 1913 |
47 |
上海出版简史(1978-2018) |
汪耀华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20.3 |
G239.27 18 |
48 |
商务印书馆简史(1897-2017) |
汪耀华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20.3 |
G239.22 58 |
49 |
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1) |
高伟、姜飞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2.1 |
G206.2 1030:2021 |
50 |
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2021) |
史安斌、张耀钟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1.9 |
G210 614:2021 |
51 |
时间与想象——现象学与解释学中的想象力问题 |
黄旺 |
人民出版社 |
2020.8 |
B81 301 |
52 |
媒介与风险放大:风险传播的关键议题 |
全燕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9.4 |
G206.2 475 |
53 |
贝叶斯的博弈 数学、思维与人工智能 |
[法]黄黎原(著)、方弦(译)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21.2 |
G201 142 |
54 |
新闻评论 |
廖艳君等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0.7(2019.2重印) |
G210 399 |
55 |
国家形象建构与传媒话语的权力场 香港商业报纸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实证研究 |
陈薇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0.6 |
D6 323 |
56 |
数字传播技术 |
岳山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21.8 |
G206 522 |
57 |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 |
[美]玛丽·吉科、黄雅兰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9.1 |
G206.2 1065 |
58 |
传播创新研究 |
单波、吴世文、肖珺、甘丽华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12 |
G219.2 675:2021:2 |
59 |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
陈力丹、张玉川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1 |
G219.19 31/3 |
60 |
新媒体的逻辑:内容生产与商业变现 |
高阳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0.9 |
G206.2 1210 |
春已至,读好书。
林语堂讲:“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袁枚言:“书非借不能读”。新闻学院图书馆,借书读书好去处。值此春季图书采购之际,我们挑选了十本精彩新书,配以封面图片及文字简介,以飨读者。
1. 《芝加哥科学传播指南》 [美] 斯科特· L. 蒙哥马利(Scott L. Montgomery) 著,杨文源,赵博 译,科学出版社。
科学传播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具备在各种平台和风格之间无缝对接的能力,需要更好地与受众开展交流。《芝加哥科学传播指南》通过一些可靠的实例和具体的建议,帮助科学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成为强有力的传播者,在更广泛的科学传播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工作;讨论了在科学态度方面媒体和公众的角色定位,并为那些从事气候变化、流行病毒等具有争议性问题的研究者提出了开展科学传播工作的建议。
本书可面向的读者对象广泛,包括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人员,以及对科普创造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2.《传播政治经济学手册》 [英] 格雷厄姆·默多克,[美] 珍妮特·瓦斯科,[葡] 海伦娜·索萨 等著,传播驿站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以及当代媒体与传播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其独特性体现在:首先,它是整体性的,关注经济实践与社会和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其次,它是历史性的,主张对当代权力转移问题的完全理解,需要扎根于对长时间段内循环往复的社会转型、权力转移以及矛盾问题的分析;再次,批判政治经济学并不切断自身与道德哲学的历史关联,仍将文化传播组织与良善社会两者间的关系作为核心关切;最后,批判分析鼓励其实践者将自己的分析逻辑贯彻到创造变革的实践行动中去。
《传播政治经济学手册》集中呈现了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政治经济学分会长期关注的主要研究议题,汇集二十余位中外学者的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媒介与传播研究领域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第二部分讨论了与媒介和传播休戚相关的权力机制问题;第三部分剖析了传媒业的生产与劳动机制,通过对美国电影及唱片业的个案分析,丰富了媒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第四部分关注的是与媒体消费密切相关的议题;第五部分回应了具体历史语境下的新兴议题和研究方向。
3.《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英] 安德鲁·佩蒂格里 著,董俊祺,童桐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闻的发明,即公众力量的发明;而新闻史就是人类试图串联世界、世界试图认识自己的过程。观新闻之源,知信息之流,为资讯超载的现代社会减重。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
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既是读来引人入胜的趣味文化史,又是材料丰富、内容严谨的学术专著;收录60余幅珍贵历史插图,让人身临历史之境。
4.《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盖伊·塔克曼 著,李红涛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最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
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及吉特林的《整个世界都在看》(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处在整个共引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这一视角在与框架分析逐渐融合之后,仍然深刻影响着今日的新闻传播研究。
5.《对抗的联结:疫情与数字媒体》(英文读本)曹晋 著,[英] 格雷厄姆•默多克 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全球大流行病席卷各国之际,各层级行为主体(如居家隔离的个人或家庭、研制疫苗的科学家、追踪病毒传播的政府官员等)在数字媒体与资本高度组织化的工作与生活进程之中,都空前依赖网络技术,个人隐私和数据的商业滥用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然而,围绕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商业化数字平台的控制;易感群体的脆弱性和数字资源的可得性;以阶层、社会性别、年龄和种族划分的跨领域的社会不平等;以及围绕着数字技术对民众的休闲、学习、工作的影响等诸多问题的对抗无处不在。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联结的世界对抗,正刻印在大流行病和环境危机合流的脉络之中,其间再现的多种社会张力与冲突交锋,映照着国家与数字市场之间关系的根本性重组,并且严重制约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6.《南周评论写作课:怎样表达一个观点》 南方周末 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众声喧哗中,拨开迷雾、独立思考,并非易事。纵横言论界十数年的评论老手们,却已经在舆论场中练就了一身理性表达的本领。本书汇聚了来自《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新京报》、《南方周末》、《杭州日报》等知名媒体的评论员,他们结合十数年的业界实战经验和学界教学心得,从选题、论据、逻辑、结构和文本五方面,帮助媒体从业者、传媒院校学生、写作爱好者系统构建评论写作的方法。
同时,本书摆脱传统教材枯燥的理论,通过剖析多个由作者亲自执笔的经典案例、热点话题、获奖作品,讲解评论写作的实操方法。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本书是评论写作实战指南,而对于评论爱好者和更多的大众读者来说,本书是训练逻辑思维、提升观点表达能力的学习读本。
7.《融合新闻学》 陈伟军 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
本书紧密追踪数字时代全媒体发展趋势,既注重融合新闻技术、理念的阐述,又结合传媒实践及业务形态变革,针对国内外主流媒体在融合新闻方面的探索进行案例分析,全方位透视融合新闻的各种形态,包括数据新闻、H5 新闻、短视频新闻、移动新闻直播、VR/AR 新闻、新闻游戏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与融合新闻生产,构建了融合新闻学的理论框架、方法策略、实践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8.《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 刘海龙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份,每年的《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根据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对202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研究报告,而且,书中多篇论文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对前沿领域的研究话题做了集中展示,论文的议题选择、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中“传播学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有别于往年的特色或亮点,这一板块基于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收入学者们亲历后的一些学术思考,多篇富有思想深度,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9.《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新词词源词典》周光明 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词典是有关中国近代新闻传播新词词源研究的一本专科辞书。选取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新闻传播新词约 200条,如“报纸”“记者”“报学”“党报”“白话报”“报界”“新闻纸”“新闻界”“新闻学”“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对其进行专业释义,并列出首出例。词条有多个义项的,按照时间顺序分列。本词典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观念创新研究”的成果之一。
10.《豫报(点校本)》 秦方奇,盖伟,赵鹏,盛晓玲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豫报》1907年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由河南留日学生创办,至1908年4月停刊,共出版6期。特别是在《豫报》创刊号的首页,刊登了鲁迅亲自拟定的《中国矿产志》《中国矿产全图》的出版广告。自第5号起,因鲁迅、周作人、苏曼殊、许寿裳等人加入作者队伍,而备受海内外关注。
《豫报》遵循“改良风俗,开通民智、提倡地方自治、唤起国民思想”的办刊宗旨,通过“图画”“论说”“政治”“地理”“实业”“时评”“译丛”“文苑”“小说”“新闻”“教育”“杂俎”“调查”“广告”等十多种栏目的设置,在给人以“众声喧哗”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体验中,彰显出“百科全书”式的刊物特色。
《豫报》原刊为小32开本,每期80至100页不等。每页420字左右,每期总字数45000字左右,繁体竖排,没有标点。《豫报》(点校本)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