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师生学术成果在《传播与社会学刊》同期刊发

发布时间:2025-05-05 作者: 浏览次数:

近日,新闻传播学科权威学术期刊《传播与社会学刊》72期出版。在该期刊载的7篇研究论文中,包括我院师生2篇聚焦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治理的学术成果,分别是青年学者吴曼丽与研究生合作的论文《传播生态理论视角下辟谣资讯分享的影响因素研究》,闫隽副教授、李宗亚副教授团队成果《趋近-回避框架下的虚假健康资讯应对:一项针对医学生的调查研究》

《传播生态理论视角下辟谣资讯分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由吴曼丽和硕士生裴一鸣共同完成。该研究旨在揭示用户分享辟谣信息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理论模型;研究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法,结合传播生态理论进一步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该研究有助于丰富辟谣信息分享的学术视角,为推动用户参与平台谣言治理、促进辟谣信息传播提供建议。

 

《趋近-回避框架下的虚假健康资讯应对:一项针对医学生的调查研究》由闫隽、李宗亚及硕士生莫凡、武丹萍和本科生周雨萌(现于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合作完成。针对“信息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应该是“挺身而出”还是“袖手旁观”的问题,该研究给予了学术层面的抉择。研究基于趋近—回避理论框架,通过对华中地区某大学医学院的150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呈现了他们使用社交媒体“主动对抗”和“被动防御”虚假信息的心理机制。研究呼应科学传播领域内“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问题,特别是动员具备科学知识的“Z世代”参与信息疫情治理的路径机制,拓展了社会合力促进“全健康”理念在中国实现的可行路径。

《传播与社会学刊》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华传媒与比较传播研究中心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与影视学院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合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是“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SSCI)”的一级核心期刊。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背景下,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治理成为关乎社会稳定与文明进程的时代课题。我院师生在此刊发表的2篇学术成果,聚焦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辨识与应对,以创新理论照亮复杂传播生态中的机制盲区,以科学框架破解谣言和虚假信息传播的认知迷局,展现了我院学者与学子在传播学前沿领域的学术敏锐度,折射出扎根现实、回应社会的治学追求。

 

在上述两篇成果之外,同期刊物还刊登了我院校友、现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晓程教授及合作者的论文“宣传忧郁症”:中西公共关系学的“阈限性”探迹及公共性转向》。该文回应全球公关学界呈现出将公共关系“敛合”回“宣传”研究的新势头,提出全球公共关系学的“公共性转向”(publicity turn),详梳中西学界的研究侧重,以期纾解公关的宣传原罪论。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院长信箱:xwxyyz@hust.edu.cn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