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新闻青年|校三标专访 周文卿:心怀爝火,步步生花

发布时间:2023-11-16 作者: 浏览次数:

导语


2023113日,华中科技大学2022-2023学年度三好学生标兵候选人风采展示暨优秀学子故事分享成功举行。我院2021级本科生周文卿经过激烈角逐,拟获评华中科技大学2022-2023学年度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是我校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评选出20位杰出学子授予此殊荣,充分展示我校学子志存高远、博学善思、务实奉献的责任与担当。


勇敢者先收获世界。这是周文卿在成长感悟中所说的。勇于尝试,勇于坚持,勇于热爱,她用行动去证实这句话,收获了校三标舞台上递来的束束鲜花。

1F84B


01 行动:用步履注释自我,以行动破解焦虑

经过大一的迷茫期,周文卿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所属的方向,在热爱中书写自我。但不同于外人眼里时时刻刻充满光芒的她,在背后,她也会因焦虑而压力山大,甚至失眠,我觉得我一直都还挺焦虑,整个大二也基本上都在焦虑,担心自己时间平衡不过来,周文卿很坦诚地说道,但每次很焦虑的时候,我就想,算了,不如先做点事。她不会将自己置身于颓废和悲观的情绪之中,相信只有行动才能破解焦虑


这个道理,来自于一堂课的启发。哲学导论课上,王博老师问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那时的周文卿心中还未形成答案,她在下课询问老师:您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老师告诉她:对我来说,生活就是做好日常的每一件事情。这句话如一道惊雷,点醒了当时的周文卿。焦虑着过一天也是一天,不如踏踏实实地做点事吧。早上没课,就早起读书;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做笔记。努力带来的意义感,才是周文卿勇敢向前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是她活得真实的证明,至于所取得的成绩,则更像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与其被焦虑情绪困扰,不妨将其视为一个叫醒闹钟。闹钟响了,不是来扰你清梦,而是来提醒你,早晨到了,去努力改变自己。

5ACA6


02 看见:为无声者发声,触摸微小的角落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也正是周文卿一直关切着的微小角落,一次采访经历,让周文卿看见了聋人群体的无声世界。你不能只坐在电脑前依靠网上的二手资料,你必须接近现场。作为一名新闻评论专业的学生,周文卿接近的正是这样一个寂静的所在,她学习手语,采访聋人朋友和手语老师,戴上降噪耳机,扮作聋人走进医院和菜场,亲身感受这个被忽略的群体面临的困境。


也许无声,但是有言,而周文卿正在做的,正是为无声者言。她在校三标的故事分享中援引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为了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她加入金蝉子公益团队,用调研的步伐接近听障人士,以科普的文字报道他们的困境——用心倾听无声之言,然后用新闻的方式为无声者发声,让世界听他们说话。


周文卿也不止步于此,她的目光投向其他弱势群体和社会热点,她的笔触从讲述和传播延伸到评论与挖掘。她参与的作品曾获得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一等奖、大广赛国家优秀,大计赛、网络宣传好作品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她的文章曾发表于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破百万,让聚光灯停留在这些需要被看见的人和事上。作业、竞赛、社会实践……一次次选题与实践,折射出的,是她奔赴一个个现场的脚步,和一颗听见每一个角落的心。

96731


03  勇气:打破框架,不被定义

当谈到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时,周文卿笑了笑:这个问题好复杂哦。接着,她沉吟道:我觉得人是很多面的,有时候形容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也不想给自己下定义。


不给自己下定义,以热爱而非成绩的标准去审视自己,是周文卿的态度。在这个贴标签盛行的时代,她选择冲破桎梏,跳出框架,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因热爱,她读了政治、哲学、经济等各类书籍;因决心,她逐步尝试数据分析和美工设计;因心之所向,她奔赴各地开展专业。


在学业之余,周文卿也热烈地拥抱多彩的生活,我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尝试都是很多的,可能不太想把自己框死在某条路径上。携手小组成员,跳出学校的一方天地,她们走入辛亥革命博物馆,重视普通群众的口语传播,进行实地调研,细心观察建筑布局、布展;她们投身暑期社会实践,在水稻田边,与李明攀先生真诚对话,体悟到产业振兴之于乡村振兴的深远影响,更明白了践行总书记教导,扎根乡村的重要意义。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周文卿见识到了更广大的世界,真正领悟到了新闻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我们应该去寻找一份自己更想要的生活,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活法。周文卿提到了康德的人非工具论,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找到自己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不给自己设限,勇于探索每一种可能,在行走中观察世界,体验生活,找到自我。这不仅是周文卿给自己的答卷,也是给我们的启发。

1F916


04 相信:笃信新闻之力,遇见丰盈的精神世界

当谈及新闻学专业的意义时,周文卿反复说起:我们要立住专业自信。在她看来,较之物质层面的变现,新闻专业带给她的是社会量化标准之外,一种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活法,一个更加充盈的精神世界。


她忆起自己最初感受到新闻的意义的那个瞬间,来自于一次清明节专题报道。当时做了一个我想对你说——写给再也见不到的人的征集稿,很多受访者都写得非常令人动容。在推文的结尾处,她写道:人生其实只是一条大路,只不过有些人先走完了而已。因为那些和你有关的记忆还在,只要沿着你的路走下去,我们注定相逢。在推文发出后,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条匿名消息:谢谢你。面对着这条感谢,周文卿沉思良久,最终还是删掉了对话框里大段的文字,只是回答不用谢,最平淡的三个字已胜过千言万语。对周文卿而言,这是铭记良久的价值感。


周文卿认为,相较于能够改变生产方式的理工科,新闻是润物无声地改变人的事业。她称新闻为一种传播,一种软实力,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影响的也许不是人们在想什么,怎么去想,而是引导人们去关注,而在当下这个时代,关注本身就是强大的力量。在周文卿眼中,这是新闻人的使命——用文字、声音、画面,记录一个个生命;用发现、表达、传播,一点点改变社会。

1CAB0


结语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要身在他们之中,才能把新闻的麦克风递给他们,把他们的话传播出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用心他们说话。周文卿在校三标故事分享的结尾如是说。


在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每一个时刻,她的心中始终跃动着暖而不灼的火光,在她走向无穷的他们,走向人生的旷野的道路上,她的每一步,都自成繁花。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