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院青年学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三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分别在国内外重点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获批了多项社科基金研究课题。
李杜若博士的课题《村庄传播网络与乡村公共性重建研究》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资助立项。该课题将“乡村公共性”命题与“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相结合,以村庄日常传播实践为切入口,考察传播网络与社会网络相互建构的逻辑,以主体性、内生性的视角探索村庄传播网络增进乡村认同、促进乡村团结、重建乡村公共性的作用机制与可行性路径。该课题在与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交叉中拓展传播学的学科视野和理论关怀,有利于推动本土化乡村传播理论的发展和传播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并以公共性的重塑和提升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上的创新借鉴。
柯小俊博士今年以来先后在《新闻大学》和《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了两篇关于基础设施文化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其中,《“技术网络”与“意义点位”:作为纪念碑的基础设施》一文发表于《新闻大学》2023年第7期。
此外,柯小俊博士还带领硕士生李诗乐共同发表了《竞争的基础设施纪念碑——“中国建造”媒体叙事的时间、关系与象征性》,并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9期。这两篇文章借鉴了文化艺术理论中的“纪念碑性”视角,提出并运用了“基础设施纪念碑”概念。这一概念将基础设施概念化为一种以技术功能为底层逻辑、在网络性和空间性之间流动的技术纪念碑,并呈现了社会行为体围绕基础设施所展开的技术政治的话语竞争模式。
马朗博士(Marwan Hasan Naji Sallam)近期的论文“The effectiveness of LMOOCs on participants’ attitudinal learning”被期刊《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类别: SSCI 一区,影响因子:7.4 )接受发表。
该文章提供了关于开放式网络语言课程对学习者态度学习的见解。这项研究采用了严密的混合方法研究,证明了语言MOOC在大规模背景下,可以有效地支持语言习得方面的态度改变。此外,马朗博士最近还获得了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的青年项目,“基于社交媒体情感分析的阿拉伯世界对汉语态度的演变研究”。该研究将分析2009年至2022年的推特(现为X)数据,探讨阿拉伯世界与中文相关的现状、演变以及影响因素,旨在最终提供有关促进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与合作的建议,加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语言交流。
长期以来,我院坚持“文工交叉”的治学理念,将新闻传播研究融入多学科、跨背景的学科融合实践当中。以上三位青年学者分别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走出去”和大数据分析的大时代背景下深挖传播学研究的潜力,面向并回应社会需求。未来,三位青年学者将进一步推进各自研究,为跨学科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