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学习雷锋精神】一诺13年!新闻学子接力支教燃心为灯

发布时间:2024-03-12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 王佳欣 包宇静 记者 史梦诗)“黄老师,我们专业过线了!”新学期的一天,新闻学院学生黄震宇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这是一年前他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第二中学支教时的学生罗林芝发来的。今年罗林芝即将参加高考,一直热爱绘画的她在黄震宇支教的那年决定走上美术高考的方向。“这是开年来我收到的第一条好消息!我教的学生今年高考,希望他们都能奔赴心中的理想。”黄震宇欣慰地笑了。

自我校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新闻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向西部边陲、深入田野山区,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相结合,接力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3年来,新闻学院输送30余名同学前往新疆、云南、广西、四川、湖北恩施等地开展志愿服务,这支接续奋斗的青年队伍一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西部地区传递大爱、领航梦想、练就本领,将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服务地,助力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伟大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从一所中学,扩大到全国各地,他们越千山、涉万水,支教的火把始终不熄。

这一切,只为当初对山里孩子的那一承诺。

大山深处的牵挂

“我一定会回来的。”2015年,新闻学院2011级本科生周光蕾在来凤县实验中学支教时,看着孩子们不舍的眼神,结束支教的周光蕾作出承诺。

大山深处,周光蕾艰难而执着地履行着支教使命。孩子们大多来自乡下,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山高路远,每户人家都离得很远,她担心孩子们安全,也为了更好了解他们家庭情况,周光蕾坚持家访。一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来凤县的各个乡镇,了解土家族苗族的风土人情,熟悉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支教之旅总不是一帆风顺。为迎接学校组织的学生朗诵比赛,周光蕾结合自己播音主持的本科专业,利用课间时间在班里搞“海选”,采取自愿报名和PK选拔的方式挑了一男一女两个同学,精心挑选了朗诵的篇目,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排演了节目,整个朗诵节目的表演非常顺利,老师同学们对表演的同学也高度评价,但是朗诵比赛的名次却不是很理想。“当时我自己还有点气愤,觉得我和学生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周光蕾后来反思,相比于“一枝独秀”,“百花齐放”肯定更好,相较于竞技,比赛更像是一次凝聚班集体力量的机会,当时应该选择让更多学生共同参与,让大家都留下难忘的回忆,收获友谊与成长。

“老师真的很伟大,他们就像山上的一棵树,来来往往上山来下山去的人那么多,但他们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陪路人走一段路,留一片阴凉。”周光蕾说,毕业后很多年,这份热爱还一直留在心底,激励她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将青春献给西部”

“采访的路上,一个个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人们的笑容就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西部计划志愿者2021届广告专业学生杨沛瑾在总结中这样写道。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进行志愿服务的一年间,杨沛瑾在基层工作中开阔视野,在实地采访中锻炼写稿、拍摄、剪辑技能,逐步上手记者工作。她共计深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的11个团场,写下七万五千余字的新闻报道,发表了近百篇稿件,参与拍摄了20余个视频。其中,有30余篇稿件登载于人民日报、人民网、兵团日报、兵团新闻联播等多个中央、省市媒体平台。她参与制作的电视新闻获2021年度兵团新闻奖三等奖。在她的笔触下、镜头前,大美新疆千岩竞秀、风月无边,西部人民接续奋斗、无私奉献,她用新闻人的视角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属于西部的平凡却不普通的故事。

“一年的时间,影响的是他们的一生”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2022届播主专业学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黄震宇坦言,“刚开始了解研支团的项目时也会有犹豫,担心自己不适应服务地的环境,考虑过用一年的时间去支教是否值得。”

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走上志愿道路的,是学院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引导。参与研支团项目的师兄耐心解答疑问,帮助他打消对支教服务的忧虑;学院组织的统一训练与模拟笔面试,帮助他们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学院的宣讲让黄震宇明白,志愿服务意义重大。“也许对我们来说这只是普通的短短的一年,但对支教地许多孩子们来说,这一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来到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第二中学后,黄震宇快速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他会想方设法丰富学生们的课堂体验,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素养;他时刻关注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与他们聊天谈心,帮助他们课后补习。最终,他所执教的班级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一名同学在联考中获得了两校第一的好成绩。

在日常教学之余,黄震宇还发挥了播音主持专业特长,通过创办广播站、组织辩论赛、辅导同学们演讲比赛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课余生活。“比起刚来这里时,其实能深刻地感受到许多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发生了很大改变的。他们变得更加愿意学习,眼里也能看到光、充满渴望与梦想。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至今,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先后从全国200余所高校公开招募3万多名志愿者,前往中西部约700所县乡中小学校支教。华科大新闻学子薪火相传、志愿接力,传承家国情怀,笃行责任担当,积极投身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在平凡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平凡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祖国和人民,以创新创造奉献新时代。

“爱的种子会在彼此的心底生根发芽”

“孩子们都非常单纯、可爱,和他们在一起真的很开心。”即使已经返校学习一年有余,对于2021届新闻专业学生、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李仪来说,在云南临沧蚂蚁堆完小与孩子们相伴成长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在合唱团与孩子们一起排练,用欢笑与歌声一同迎接热闹非凡的儿童节;在国旗仪仗队带领同学们训练,升旗仪式的庄严神圣让“爱国护旗”的精神在孩子们心底深深扎根;在红领巾广播站帮助孩子们撰写稿件、试读作品、纠正发音,让他们感悟声音与文字的魅力……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个细节、每件事,李仪都如数家珍。她记得她曾教过的每一个孩子,看着他们的照片就能回忆起有关他们的点点滴滴。

返校后,李仪也会时常翻看临走时,孩子们给她写的长长的信件,以及制作的纪念品。现在,她与许多孩子仍保持着联系,孩子们会分享自己的进步,会一遍遍地问她“老师你有没有忘记我”,稚嫩童声让李仪心疼又心酸。让李仪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个孩子对她说:“老师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你又来当我们的老师了”。李仪说,真的很感动,很高兴能够成为他们的支教老师。

在繁忙的研究生课程学习之余,李仪和黄震宇作为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的成员,一同参与组织新闻学院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与蚂蚁堆的中小学开展“笔‘喻’临翔,心‘园’梦想”系列活动,进行“情暖冬日,见字如晤”书信交流活动,用书信架起华科大学子和临沧市临翔区中小学生的“连心桥”。大学生们化身知心哥哥、解忧姐姐对小朋友进行鼓励,回答来信中的问题,解答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疑惑,分享自己的求学奋斗故事。学院还准备了学校明信片、书签、文创礼品等随书信一起寄出,为孩子们描绘大学的精彩生活,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2023年暑假,新闻学院“新影先锋”暑期实践队前往临沧开展服务,李仪也再次来到蚂蚁堆完小,去看望她曾教过的孩子们。“他们真的都还记得我,我当时一去就被认出来了。”李仪特别高兴地展示她录的一段小视频。社会实践服务队还在学校里搭了摄影棚,为学校里的师生拍下照片,定格美好一幕。“希望给他们带去快乐。”实践队临走时,许多孩子追了出去,用眼泪和拥抱表达他们对李仪的不舍。

在李仪看来,支教老师与孩子们是相互影响的。“爱的种子会在彼此的心底生根发芽,而这就是研支团的意义。”

“用爱打开山区女孩的心门”

新闻学院2023届毕业生陈星宇作为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前往蚂蚁堆中学支教。“最开始,同学们对我的课程不太买账,课堂氛围并不活跃,这对我还是有一定打击的。”作为新手老师,陈星宇也曾经历过沮丧和迷茫,但她迅速开始思考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陈星宇设置了一系列的积分拍卖机制,学生可以通过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听写、作业全对等获得积分,每个月进行清算,同学们可以用积分竞拍奖品。“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拍卖会中最受欢迎的是印有华中科技大学字样的胸牌,甚至有同学因为没有拍到这枚校牌,课后非常伤心”陈星宇感慨道,“那一刻我才清晰地知道,从大学里来的支教老师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意义,是一份憧憬,一份向往。”

陈星宇在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发现,班上的女孩们大多缺乏生理健康知识教育。有些女孩由于长期缺少身心健康引导,使她们变得敏感、不安和自卑。陈星宇和支教团的伙伴们共同邀请洁婷彩虹公益活动来到临沧,为支教学校的女生捐赠了专属生理包和成长白皮书。

45分钟的公益课堂中,女孩们由一开始难为情地低下头,到踊跃举手互动,围在讲师旁不愿离去。“对山区女孩们而言,比提供卫生巾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生理和心理观念。”这是陈星宇的心愿,更是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13年接力 不辱使命

走出校门,奔赴西部,投身基层,笃行逐梦。新闻学院一批批志愿者在西部计划中接续奋斗、热忱奉献,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志愿者,第21届研支团成员王一苇获评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在服务地,他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彰显青年学生的青春风采;返校后,他们仍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加入西部计划。不仅如此,他们也通过书信交流等方式与服务地继续保持联络,让奉献友爱的精神跨越空间距离,持续传递。

13年弹指一挥间,山乡巨变。

13年来,一窗暖阳,初心仍在。30余名支教志愿者牢记使命,勇担教书育人责任,在学生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推进中民族振兴、祖国发展。泥泞险峻的山路上,一批批优秀学子再传爱的火种,把感动变成行动,他们的志愿精神,已成为感召青年、引领青年的一面旗帜。

这13年,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圆了大学梦,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当年一诺,便是一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投身基层建功新时代的征途中,新闻学子一直在路上。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