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瑞金来,
怀抱着杜鹃花向我们走来。
亲爱的朋友,
这火红的花瓣
曾点燃革命中国一抹灿烂的晨曦,
一群共产党人用它种下了一腔热血,
还有中华苏维埃美好的期冀,
从此,生命找到了永恒的母体,
花开的呼吸。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7月2日-7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以“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的百年发展历程——探寻新华社的‘前世今生’ ”为主题,由学院党建辅导员许静静指导带队,组织7名同学赴瑞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探寻新华社的“前世今生”,深度描摹我党新闻事业发展,切身体会我党风雨兼程,感悟党媒的红色初心。
1.和村民共同筹办“自己”的展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从江西瑞金发出了中华苏维埃成立的消息,并宣告了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的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瑞金被誉为“红色故都”和“共和国的摇篮”。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遗产,更见证了新华社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调研所在地田坞村则是这份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写照。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它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典范,更是一片被革命鲜血浸染的土地。78位有名有姓的红军烈士长眠于此,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底蕴与情感共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瑞金实践团的师生们决定在田坞村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展览,追溯新华社在瑞金的历史印记,并展示和传承红色文化。
为了这场展览的顺利举办,实践队的师生们深入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村落进行走访调研,倾听村民们讲述与新华社难忘的故事,并联合当地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从“红色朗诵馆”,用声音展示新华社的发展历程,到“共上一堂课”,让村民更加直观地了解新华社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到“童心共绘”,引导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眼中的红中社,再到“新影摄影”,记录历史与当下。历经一个月的前期筹备与四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收集到许多图像、文字与日常物件,希望通过展览唤醒红色记忆,展现新华社在当下承担的责任与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践队与田坞村村民合影
2.用镜头展现传媒担当
(一)忆峥嵘岁月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江西瑞金举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成立。在大会开幕的当天,一个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英文缩写)的通讯社,从红都瑞金一个小屋中发出红色电波,第一次越过敌人的“铜墙铁壁”,开始向全世界播发来自苏维埃中国红色政权的新闻。
红色中华通讯社电台旧址(资料照片)
这个通讯社,就是人们常说的“红中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初在延安“红中社”更名为“新华社”,但这CSR一呼号仍被新华社沿用了20多年,直到1956年改用汉字模写广播为止。
红中社与之后不久创刊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个组织机构,同时承担播发新闻和编辑出版报纸、参考刊物等职责。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此被定为新华社诞生的纪念日。
《红色中华》报复制件(网络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瑞金实践队追寻新华社的源头,走进了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旁,有一幢砖木结构的客家老屋,正门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红色中华通讯社”七个大字。这里,就是现在新华通讯社的前身。
白手起家的红中社
创造了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多个第一:
人民政权下的第一份政府机关报
开办第一部新闻电台
编发第一份内部参考刊物
……
如今的新华社已成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着这座红色城市。
采访·记录
李耀龙是新华社在瑞金的一名挂职人员,目前担任瑞金市叶坪镇党委副书记。在瑞金的一年多时光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近两年新华社驻瑞金工作队协调社内外资源推出关于瑞金的报道稿件 200 篇次,为瑞金引入资金、物资价值1800多万元,信息产品和服务价值超过4000万元,帮助销售瑞金农特产品超过400万元。
李耀龙书记告诉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这里的村民对新华社还是非常认可的。
采访李耀龙书记
“通过新华社多角度多形式宣介革命老区瑞金,可以让全国各地都能了解到这里的厚重历史和发展现状,吸引更多的红色研学和游客来到我们这里的景区或者村里去参观、学习、消费,从而带动我们整个镇的经济发展。”
李志强作为瑞金市叶坪镇的文明实践员,激动地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对于新华社的特殊情感。
采访李志强
(二)“我心目中的‘红中社’”
通过前期对新华社诞生和发展相关史料的收集学习,以及对新华社驻瑞金工作人员、当地村民们的采访,实践队成员们对新华社的“前世今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基于此,7月5日,实践队在田坞村面向当地小朋友们举办了一场红色宣讲活动,为小朋友们介绍着红中社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在讲述着这片故土——瑞金市的红色历史,传承着这份红色血脉。
实践队员进行红色宣讲
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提问互动
在课程的最后,实践队成员同现场的小朋友们许下约定:“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多听听瑞金的故事,多多了解我们家乡的英雄事迹和红色文化,并讲给更多的⼈听。大家也要像那些新闻工作者们一样,有勇⽓,有信仰,为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和美好而努力学习。 你们说,好不好呀?”
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好!”
课程结束后,实践队为小朋友们发放早已备好的绘画工具,引导小朋友们结合此前讲述的内容,参照提供的相关简笔画图片,以“我心中的‘红中社’ ”为主题,将自己的理解画在纸上。
“这是男记者,这是女记者,他手里拿着麦克风。”
刘志杰小朋友指着画上的内容向实践队成员解释着:“以后我也想做一个记者”。
“这火红的花瓣曾点燃革命中国一抹灿烂的晨曦,一群共产党人用它种下了一腔热血,还有中华苏维埃美好的期冀……”
绘画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在实践队成员的带领下走进“红色朗诵馆”,一起诵读作品《你从瑞金来》。整齐的朗诵声背后既是对红色历史的学习与传承,也是对红色精神的践行与弘扬。
(三)光影绘幸福
“红中社”对当今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在调研中叶坪镇的文明实践员李志强给出了答案——助燃剂。媒体是介质,它就像水一样,不被察觉,但不可或缺。村里人或许讲不清楚红中社的历史,但知道生活在变好、国家在富强,这就是最大之用。于是我们行动起来,用镜头记录下当下的美好与幸福,展现“新华社”的今生。
一蓝一红两张幕布,两台相机,一架打光灯,一根补光棒构成了一个简易的摄影棚。7月6日,实践队来到田坞村搭建好摄影棚,摆放好拍照道具,开始引导陆续前来的村民们拍照。
“来,稍微往左边靠一点”
“笑容再大一点”
“对,就是这样!”
负责拍摄的同学引导着,捕捉着镜头前小朋友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摄影棚四周,做出可爱的动作,引得现场笑声连连。
这边拍照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那边修图、打印、装框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实践队成员为田坞村支部书记拍摄、打印了与党旗和国旗的合影,为90多岁的老夫妻留下了第一张夫妻合影,用镜头描绘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也用影像记录下爷爷奶奶几十年风雨同舟的深厚情感。
照片装框完成后,爷爷奶奶笑着接过合影,感叹道:“这照片可真好看呐!”
“这是我俩第一次拍合照,可得保存起来。”
3.新闻学子讲述新闻人的故事
从史料收集到旧址参观,从采访调研到红色宣讲,从“童心共绘”到“光影留痕”,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村民侧耳倾听瑞金与红中社的历史,带孩子们画下心中的记者与红中社,带他们在颂词中体味九十年来风雨,在党旗前定格下如今的快乐与幸福,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薪火的使命。
最终这一场以“新华社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红色展,不仅以图像、文字等静态形式呈现了新华社从这座城市诞生以来的发展史料,展现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党媒坚守舆论阵地,担起“耳目喉舌”重任的专业能力与理想信念,还用“童心共绘”“光影留痕”等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新闻学子的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践行了以专业特长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未来,华科大新闻学院也将继续鼓励引领新闻学子发挥专业所长,用镜头记录国家的美好与变迁,用语言记录与传承红色历史,用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担当青年使命,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