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班”特色介绍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新闻传媒步入世界文化交流的轨道。中国新闻评论在中国入世和网络迅速发展的两大社会背景下必然会产生新的发展趋势和深刻的变化。
从国际传媒来看,新闻评论相对于通讯报道等而言独立性更强,分量更重,很多报纸言论都是整版,甚至用评论主打头条。从国内来讲,全国700多家新闻传播院系或教学点虽然一般都开设有新闻评论课,但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却均无新闻评论方向的专业培养,课程设置单一化。而另一方面,媒体需要大量新闻评论员,目前评论教学尚无法满足媒体需要,缺口很大。
狠抓特色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直是我校的办学宗旨。
2001年11月,新闻学院与校党委宣传部联合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面向全校招收有评论兴趣和特长的同学开展相关活动。2005年秋,经学院论证和教务处批准,面向全国招收首届新闻评论方向特长生,现已经招收五届。2006年学校发文成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赵振宇教授为中心主任。以上举措均为全国高校首创。2003年、2006年和2007年,由我校主持召开了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我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受到与会者的肯定和好评。主讲老师赵振宇讲授的《新闻评论》课已评为省级精品课,新闻评论课获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多学科的教学团队,我校新闻学专业已列入湖北省精品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赵振宇著《现代新闻评论 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0年赵振宇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从2007年开始,新闻学院开始对2005级(首届)评论班学生实施新的评论课教学计划(见附件)。新闻评论班培养采取导师制,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聘请媒体评论专家参与指导和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开展对国内外媒体的评论调查。以上教学和实践在全国高校均为首创,在国内高校和媒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有媒体老总向学院要求分配评论特长生。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教务处批准,现面向全校招收“新闻评论班”新生(外院学生可按转专业办理),评论班编制20人,此计划从2009年秋季招生开始实施。
详细情况可到新闻学院一楼大厅宣传窗参观和到新闻学院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栏目查阅。
附件:
新闻评论班 课程安排
新闻评论方向班为全国高校首创。旨在为各类新闻媒体培养新闻评论员、评论编辑、评论专栏主持人和深度报道记者。
一、《新闻评论概论》(40课时)(大二上学期开始讲授)
通过新闻评论课程学习,能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和写作技巧,为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奠定新闻评论基础。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讨论、练习;课外学习、思考、研究;请媒体评论员讲学,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作品。课外时间对媒体评论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运用教材:赵振宇著《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8年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章 中国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章 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作用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立意
第七章 新闻评论的论证
第八章 新闻评论者素质要求
参考资料:
胡文龙主编:《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美]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
胡文龙:《现代新闻评论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马少华:《新闻评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殷俊等:《媒介新闻评论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振宇:《与灵魂对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赵振宇:《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大二下学期开始进行以下专题课的讲授
二、《新闻评论思想与思维》(16课时)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观点信息的传播,表现出突出的思想性特征和思维特征。作为主体人对客观社会事件、问题和现象的意见表达,它具有显著的个性化、深刻性和新锐性特征。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评论者的思想素质、思维要素及训练。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思想特性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思想方法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不同思维方法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思维训练
三、《中外新闻评论比较》(16课时)
通过学习,认识中外(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新闻评论传播的体制特征,文体形态及其创作规律,中外新闻评论创作中的思维特点及其各自优势,对新闻评论创作的奖励办法及其影响等,让学生了解中外新闻评论传播的同与异,了解不同国家意见平台的特点,以开阔视野,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层的次上认识新闻评论及其制作规律。
第一章 不同的社会文化、异趣的意见平台
第二章 中外评论文体的演变
第三章 中西新闻评论思维的相似与歧异
第四章 中外新闻评论奖比较
四、《新闻评论名家名作评析》(16课时)
通过学习当代国内外著名的评论作家与作品,学会鉴赏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从成功的范例中汲取经验,培养学生创作优秀新闻评论作品的热心与素养,深入把握新闻评论创作的要领,提高其评论素质。
第一章 革命领袖人物的新闻评论
第二章 任仲平文章与皇甫平评论
第三章 当今时评新秀及其代表作品
第四章 普利策等国外媒体评论
五、《广播电视评论》(16课时)
广播电视评论作为新闻评论体裁与电子媒介结合的产物,具有声画兼备、视听结合的优势。它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方式,与新闻报道最大的区别是它以视听符号传播为主。本课程主要介绍广播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
第一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特征及形态
第二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及结构
第三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论证方式
第四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队伍及发展
六、《社会认识发现专题》(16课时)
社会认识发现能力是提高学生评论素质的重要一环。本专题邀请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角度认识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帮助同学们提高从宏观和多学科视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为写好评论奠定扎实基础。
第一章 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当今社会
第二章 经济文明视野下的当今社会
第三章 文化文明视野下的当今社会
第四章 社会文明视野下的当今社会
七、《深度报道》(24课时)
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对某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运用广视角、大容量、深层次、多手法的思想视域与报道方式所进行的专门话题报道或问题研究报道。通过报道能给受众以一定的启迪和思考。本课程主要介绍当今媒体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深度报道的思路,运作过程和报道方式,提高学生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第一章 深度报道概述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思路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方式
第五章 各类深度报道的运作方法
《社会调查与评论实践》(64课时,大二暑期执行)
一、目的与目标
目的:
通过实际历练,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制作新闻评论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勇于实践,砥砺意志,学会发现,培养高效率的动手能力。
目标:
1、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学习实地调查研究;
2、带领学生联系新闻媒体,进入评论制作实践;
3、培养学生制作的技能与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制作优秀新闻评论影响社会进步的热心与信心;
5、与某地的新闻媒体和当地社会现实发生具体联系,对之产生实际影响。
二、活动步骤(每期10天)
1、前期踩点与线路确定
2、制定规划,做好分工与动员
3、社会调查与评论实践
4、成果展览与总结表彰
三、考核方法
举办学习调查研讨会,师生共同评议,以百分制给学生记分。
下载:2010新闻评论班介绍 招生宣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