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院团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院团委 > 正文

社会实践|新闻师生访谈录:坚守

发布时间:2021-09-07 作者: 浏览次数:

   2021年夏天德尔塔病株来势汹汹,让本已趋于平缓的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再生波澜。面对新冠疫情再次爆发,同学们毅然决定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疫情防控一线,就是最好的实践战场。”

2020年新冠疫情初次爆发时,众多华中大新闻学子也纷纷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或是运送物资的志愿者,或是抗疫公众号背后的运营者,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绵薄之力,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位置上,不愿退出这场战斗。在这些新闻学子中,丁宇梁便是其中之一。我们采访了这位年轻的学姐,在疫情期间,她参与了青春襄阳公众号的编辑工作,过滤谣言和消极信息,传递抗击疫情的真相和正能量是她的坚守的工作。下面请和我们一起走进疫情期间的丁宇梁,走进疫情中的华中大新闻人。




问题1:您参与青春襄阳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工作有什么契机吗?当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
    2020年寒假我去芒果tv实习,在武汉封城的前两天回家(湖北)过年。被隔离在家期间,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加剧了我的紧张和焦虑。我希望为抗击疫情的做点事。原先想着去医院当志愿者,但是那种岗位需要一定的医学背景,后来我又错过了社区志愿者报名的机会。之后,我从微博上看到“青春襄阳”一则招募志愿者的通告,我看到后立刻和他们联系。由于当时“青春襄阳”新媒体相关工作人员不足,在介绍我是华科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学生,并且能从事新媒体相关工作后,我被录取了,简单培训以后我就立刻上岗了。所以说,我是机缘巧合之下才会开始干这份工作。

    问题2:你每天的工作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和你本身的预期有什么差异吗?
    其实和我的预期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这之前,我在实习中就已尝试过很多运营的岗位。我认为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不同的平台发出来的内容和风格有所差异。因为青春襄阳公众号的特殊性质,我每天主要从事三方面工作:第一类工作是将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疫情情况和一些重要的物资运行通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第二类工作是及时地刊登一些能提高社会抗疫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文章,比如先进事迹和优秀榜样的宣传,也有一些科普类的文章等等。第三类就是一些应急机动的稿子的发布,比如物资的捐赠情况和应用情况等等。本来常规性的任务量就很多,偶尔有紧急的任务,那就更需要我加班加点。我们的更新频率较高,经常有一日两三更。其实在我看来,公众号运营的工作是大同小异,但是由于青春襄阳的特殊性质和当时特定的时间点和社会环境,给我们工作人员的发挥空间不是很大,我们所承担的角色比较多的是信息传递者。像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就经常要去想一些有趣的点子创意,而那时候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稳定民心。

    问题3:您在运营这个公众号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您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印象中大困难没有遇到。因为我是和一个团队并肩战斗的,我和团队成员交流很密切,有什么问题我都会及时地请教前辈,有疑虑的地方也会和团队内商讨后决定最佳方案,那边负责人也非常亲切的,很乐于帮我。公众号编辑的工作难点不是特别大,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团委的发稿有自己固定的版式和要求。所以最开始的几天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虽然进去后有一个简单的培训,但是有一些细节和注意点也很难解释清楚,要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需要不断地试错。在编辑稿件的时候,我的上级也会给我及时的反馈,所以就是不停地修改成符合规范的并且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样子。但自从上手以后其实就还可以,没有太大的困难。


(丁宇梁与团队交流工作的截图)

 问题4:您可以谈一谈您在工作的过程中将学过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例子吗?又有哪些从课堂中、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呢?
     我在这次疫情时参与公众号工作,也实实在在用到了很多老师上课讲到过的知识,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当时的场面非常混乱,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人民受这些信息影响容易情绪化。这时候就需要有社会责任的媒体站出来,当公众的眼睛,为真相发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中学到过的,平日里耳濡目染的,因此我们明白我们需要坚守什么,并且敢在危难之中去承担责任。这不仅仅是做到经世致用,更是延续我们学院的传统。还有我们华中大人身上的一些宝贵品质比如吃苦耐劳、不畏挑战的品质,让我们在抗疫中有更好的表现。

 要说有什么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觉得这种实际操作的体验是课堂上无法深刻体会的。在学校里参加活动和担任职务的经验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我接触到公众号是上大学以后,大概17年左右,虽然公众号编辑没有专门的老师教授,但是我参加的很多的社团学生组织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宣传的工作。新闻学院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所以说在大三下才会安排一整个学期给我们去实习,提倡知行合一。我觉得在那样特殊情况下,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我们曾听闻的那些坚守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和理想的前辈的故事。这几年在新闻学院磨练出的专业素养让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最后一点,我是党员。之前几年党对我们的教育就是遇到困难党员先上。这次我能运用到我专业知识,为抗疫贡献我的一点绵薄之力,我很高兴。


 问题5:据了解您也是刚刚结束实习又投入到了这个公众号的运营,您觉得这两次经历有何不同?对您自身专业知识上的要求又有什么差异?

 我的上一段实习是在芒果tv。其实两次工作经历都是在生产一些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但最主要的区别是两者性质的差异。在芒果tv那边,我主要就是和leader一起头脑风暴,将奇思妙想进一步地落实,思考和探索我们的节目是怎么推送才能获得更大的点击量、播放量。青春襄阳的微信公众号也是异曲同工,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能够扩大这个作品的传播的范围。然后当时微信公众号的最大要求是及时有效准确地信息传递,更多的是社会性、公益性,而不同于芒果tv的目标实现商业化的利益。当时我们的定位和目标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民众去知晓正确的官方的信息,做好一些防疫工作、稳定社会。虽然两者目的不一样,但是手段、包括最基本的目标其实是一样的。上一段实习可以给我的发挥的空间更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第二份工作是作为一个机关单位的宣传,工作可发挥性其实不是特别大,我们的定位就是个心细的传递者,只不过要采取一种更好的方式,让信息传递更快,更及时,更有效。


 问题6:之前您在采访中提到过您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信息邮递员,那请问如何看待信息邮递员这个身份?您觉得自己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首先是对特殊时期信息传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医院当然是抗疫的第一战场,信息传递则是隐藏在背后的战斗,但它也与千千万万的人民息息相关。这些信息传递的速度、质量、效果能够一定程度地决定抗疫的走向和进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当一个信息邮递员,能及时有效地把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就是民众,传给身边的人就是我作为新闻人的使命。

 我当然不是孤军奋战,虽然被隔离在家,但通过网络我与大家紧密相连。在那时我要做的就是了解复杂而庞大受众的信息需要,让信息更快更有效地传递给他们并为他们所用,不管是老生常谈的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还是粉碎一些谣言稳定民心。还有一些重要消息的实时更新,比如物资的捐赠渠道及流向,现在的就医的渠道和风险区域的更新。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疫情的发展和动态)尽我们所能收集信息,再根据紧急程度和性质选择合适方式和渠道公布。

 我在这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理解了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进入到全媒体时代,媒体业面临着复杂的生态,虚假信息不断挑战着新闻伦理,破坏人民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但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我们依然坚守我们的信念,保持中正、实事求是,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要挺身而出,承担起这份责任。


问题7:这次实践的经历与学院里的学习相结合,您是否对华中大新闻学子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您未来有产生什么影响吗?

 首先,经过这次实践,我对自己的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了。我还记得平时课上很多老师和回校做讲座的学长学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铁肩担道义担,妙手著文章。”我只有在经历完整个的志愿者服务,才真正地体会到这句话的重量。寥寥数十字就阐明了新闻人的担当,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媒体怎么改变,这句话始终是新闻人必须坚守的真理。再有就是对院训产生了深切的共鸣,以前“秉中持正,求是创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句口号,虽能脱口而出但也只留在浅表。在那个真相被谣言掩盖,嘈杂与纷争并存的信息环境中,头一次那么深切体味到“求是”两字的重量与保持中立的艰难性。这句院训现在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未来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行为。

 要说这个志愿服务给我带来的影响,首先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另一方面,它让我对这个社会有更多地归属感和责任感,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个旁观者而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我更愿意主动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我现在特别愿意就用我所学、尽我所能地去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我既然是党员这个光荣的身份,我在以后遇到需要我的地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甚至比我这次做的更多。


丁宇梁只是千千万万的华中大新闻学院学子的缩影。今日的我们还是学生,用专业的角度衡量,我们还不够成熟,我们的报道也甚为幼稚,能贡献的力量也微乎其微。但是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已经为我们做了榜样。未来的我们会如何表现,根据就在当下。
正因为我们仍在不断地追寻和更新入院之初“你为什么要学新闻”的答案,正因为“秉中持正,求新博闻”的院训已是华中大新闻学子心中的烙印,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绝不会袖手旁观。我们或许会面对天灾人祸感到无力,也常常会质疑自己的力量,但我们可以用眼去捕捉其中人性中温暖的瞬间,用心灵去感知时代的脉搏,用纸笔记录这一切,用尽自己的所学和所能去承担一个新闻人的责任。

时代在变化,但是一代代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不会变,爱国的情怀更不会变。“秉中持正,求新博闻”会在每一位华中大新闻学子心中沉淀出更多意义,我们会去坚守这八个字,而这八个字也会让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