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教授简介
联系方式:zhangkun1962@163.com
(华中科技大学)
1.本兼职
1.1本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
1.2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
2006-2010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2004-2019);
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主任、主编;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会长。
1.3主要研究方向:
新闻传播史(新闻通史、思想史、教育史)
政治传播学(国家形象、社会动员、公共舆论)
高等教育学(新闻传播教育)
2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2.1 科研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本人 角色 |
经费 |
备注 |
2019-2024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19ZDA322)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
主持 |
60 |
在研 |
2011-2018 |
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1&ZD024)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
主持 |
80万 |
完成 |
2018-2020 |
网络国际传播现状调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主持 |
25 |
在研 |
2.2人才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本人 角色 |
经费 |
备注 |
1999-2003 |
世界新闻通史研究 |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第二批) |
主持 |
10万 |
已经 完成 |
2018-2023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
中宣部:国家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人才配套项目 |
主持 |
50 |
在研 |
2.3教学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本人 角色 |
经费 |
备注 |
2009-2013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
主持 |
10 |
已经完成 |
2011-2013 |
传播的历程 |
国家视频精品公开课程 |
主持 |
18万 |
已经上线 |
2016-2021年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
主持 |
20万 |
已经上线 |
2017-2020 |
湖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 |
湖北省组织部、湖北省教育厅 |
主持 |
10 |
进行中 |
3独著、主编之专著和教材
《简明世界新闻通史》,独著,大学本科教材,33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独著,26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独著,4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形象传播》,独著,45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独著,45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版。
《中外新闻传播史》,独著,49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独著,39万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主编,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新闻教育改革论》,独著,33万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网络民主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层论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二版)6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主编,4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华文传播与中国形象》,主编,40万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外国新闻传播史》,主编,61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主编,126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6)》,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主编,10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思新闻教育》(59万字),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主编,13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5年回眸:喻家山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情缘》,主编,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9),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4 代表性论文
序号 |
文章名 |
作者 |
期刊名 |
刊期 |
1 |
传播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
张昆 |
新闻学刊 |
1986.6 |
2 |
中国报业的困境与出路 |
张昆 |
学术论坛 |
1989.3 |
3 |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反思 |
张昆 |
新闻研究 |
1989.1 |
4 |
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思想 |
张昆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89.6 |
5 |
中国新闻事业的结构调整 |
张昆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89.6 |
6 |
简论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
张昆 |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
1989.2 |
7 |
毛泽东十大宣传策略 |
张昆 |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
1990.4 |
8 |
毛泽东党报理论探微 |
张昆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90.4 |
9 |
毛泽东党报理论述要 |
张昆 |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
1991.1 |
10 |
梁启超新闻思想论纲 |
张昆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91.3 |
11 |
梁启超党报理论与出版自由观 |
张昆 |
新闻研究资料 |
1991年总51期 |
12 |
论日本报纸的战争责任问题 |
张昆 |
日本学刊 |
1991.4 |
13 |
希特勒宣传观念批判 |
张昆 |
日本《社会学刊》 |
1990.4 |
14 |
从海湾战争看现代西方的战争报道 |
张昆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1992.6 |
15 |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
张昆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1994.1 |
16 |
柏拉图传播思想研究 |
张昆 |
国际新闻界 |
1997.1 |
17 |
新闻学基本原理的主要特色 |
张昆 |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5.2 |
18 |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
张昆 |
中国记者 |
1994.4 |
19 |
世界新闻业的结构调整 |
张昆 |
新闻记者 |
1989.10 |
20 |
从《君主论》看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 |
张昆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1999.2 |
21 |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思想 |
张昆 |
国际新闻界 |
2000.2 |
22 |
从世界新闻史的角度看中国报业的产业化和集团化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00.7 |
23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上) |
张昆 |
当代传播 |
2000.4 |
24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中) |
张昆 |
当代传播 |
2000.6 |
25 |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下) |
张昆 |
当代传播 |
2001.1 |
26 |
新闻宣传的五大政治原则 |
张昆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2 |
27 |
世界新闻通史体系会义 |
张昆 |
国际新闻界 |
2001.1 |
28 |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思想比较研究 |
张昆、程凯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
2002年3期 |
29 |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阙失 |
张昆 张永德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3年4期 |
30 |
关于中国县域报纸发展的思考 |
张昆 周芳 |
新闻记者 |
2004年3期 |
31 |
关于出版自由的论战——杰弗逊与汉密尔顿出版社自由思想之比较 |
张昆、李锦云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年5期 |
32 |
BBC公信力的培育 |
张昆、杨林 |
新闻记者 |
2004年9期 |
33 |
从“凯利事件”看BBC的公信力体系 |
张昆、杨林 |
国际新闻界 |
2004年5期 |
34 |
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 |
张昆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04年第4期 |
35 |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 |
张昆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1期 |
36 |
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 |
张昆 |
新闻大学 |
2006年3期 |
37 |
国家形象刍议 |
张昆、徐琼 |
国际新闻界 |
2007年3期 |
38 |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
张昆 |
新闻大学 |
2007年夏季总92期 |
39 |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07年9期 |
40 |
论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 |
张昆、陶喜红 |
新闻学论集(19集)
|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
41 |
考察发展的五个关键指标 |
张昆 |
国际新闻界 |
2007年12期 |
42 |
新闻史家的使命及其修养 |
张昆 |
现代传播 |
2007年6期 |
43 |
国家形象传播的四大原则 |
张昆 |
国际观察 |
2008年1期 |
44 |
论传播发展的八个维度 |
张昆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1期 |
45 |
政治魅力与大众传媒 |
张昆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8年2期 |
46 |
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 |
张昆 |
新闻大学 |
2008夏季总96期 |
47 |
对美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思考 |
陈勇、张昆 |
新闻记者 |
2008年8期 |
48 |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
张昆、陈勇 |
国际新闻界 |
2008年第7期 |
49 |
都市报主流转型的困局与出路 |
张昆、陈力锋 |
中国记者 |
2008年9期 |
50 |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 |
张昆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08年第4期 |
51 |
金融危机与城市报业的战略选择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09年第6期 |
52 |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0年6期 |
53 |
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 |
张昆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10年11期 |
54 |
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1年7期 |
55 |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1年9期 |
56 |
多视角观照出版史——《晚明商业出版》序 |
张昆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1年10期 |
57 |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新探索 |
张昆、张继木 |
新闻战线 |
2011年11期 |
58 |
三网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公益事业与经营性产业的协调发展 |
刘祥平、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2年4期 |
59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 |
张昆 |
新闻界 |
2012年第6期 |
60 |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
张昆 |
中州学刊,新华文摘2013年20期全文转载 |
2013年7期 |
61 |
正视文化差异,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3年9期 |
62 |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
张昆 |
当代传播 |
2014年1期 |
63 |
政治戏剧化与政治传播的艺术 |
张昆、熊少翀 |
新闻界 |
2014年5期 |
64 |
东盟英文报章在地缘政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
张昆、陈雅莉 |
新闻大学 |
2014年2期(总124期) |
65 |
英美大报在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建构建构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分析 |
张昆、陈雅莉 |
当代传播 |
2014年4期 |
66 |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
张昆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4年13、14半月刊,总第526期。 |
67 |
邮票的图像分层与国家形象的政治化表达 |
张昆、张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年4期。 |
68 |
邮票中国家形象的符号解析 |
张昆、张勇 |
现代传播 |
2014年6期 |
69 |
反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 |
张昆、熊少翀 |
新闻记者 |
2014年7期 |
70 |
中国究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
张昆 |
中州学刊 |
2014年11期 |
71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军队的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 |
张昆、方圆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2015年1期 第31卷总179期 |
72 |
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与反思 |
张昆、陈雅丽 |
社会科学战线 新华文摘2015年12期全文转载 |
2015年3期总第237期
|
73 |
传播先行,实现民心相通——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传播战略 |
张昆、孙丹妮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15年5月上 |
74 |
文化多样性与对外传播的差异化战略 |
张昆、陈雅莉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5年4期 |
75 |
历史视野中的政治家形象 |
张昆 |
现代传播 |
2015年9期 |
76 |
超越文化差异型塑理想国家形象 |
张昆 |
当代传播 |
2015年5期 |
77 |
报业危机背景下我国都市类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探析 |
张昆 周钢 |
新闻界 |
2015年第18期 |
78
|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5) |
张昆 张明新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15年10月上 |
79 |
从战略层面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 |
张昆 王创业 |
人民日报 |
20160112理论版 |
80 |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5) |
张昆、张明新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
2016年3期 |
81 |
国家形象: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 |
吴献举 张昆 |
现代传播 |
2016年1期 |
82 |
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6年2期 |
83 |
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变革的现存问题及突破路径 |
张昆、周钢 |
现代传播 |
2016年第3期 |
84 |
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
张昆 周钢 |
新闻界 |
2016年第4期 |
85 |
改革创新国家形象传播方式 |
张昆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2016年6月19日理论版 |
86 |
唐代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在前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认同建构 |
陈雅莉、张昆 |
国际新闻界 |
2016年6期 |
89 |
铸魂——新闻传播教育的天职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6年9期 |
90 |
李光耀政治传播思想初探 |
张昆、孙丹妮 |
辽宁大学学报 |
2016年5期 |
91 |
我国公众心目中的邻国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两轮全国性民意调查(2014-2015) |
张昆、崔汝源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16年10期 |
92 |
唐代的政治传播体系建设与国家整合 |
陈雅莉、张昆 |
现代传播 |
2016年10期 |
93 |
新闻传播年鉴编纂的必要性论析 |
张昆 |
现代传播 |
2016年11期 |
94 |
记录历史,引领未来 |
张昆 |
中国新闻传播年鉴2016年版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
95 |
中美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6) |
张昆、张明新 |
学术前沿 |
2017第1期上(总113期) |
96 |
考量国家形象的政治维度 |
张昆、王创业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年1期(总第214期) |
97 |
时代变化与政治领袖的形象变迁 |
张昆 |
中州学刊 |
2017年第1期总(第241期) |
98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7年2期 |
99 |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教育 |
张昆、王宇婷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4期 |
100 |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7年6期 |
101 |
时空维度下的国家形象模型探析——基于认知互动的视角 |
张昆、王创业 |
新闻界 |
2017年5期 |
102 |
中国国家传播战略建构的时代诉求 |
张昆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年6月9日 |
103 |
关于设立新闻传播学科冠名教授席的思考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6期 |
104 |
疏通渠道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 |
张昆、王创业 |
新闻大学 |
2017年第3期,总第143期。 |
105 |
新闻理想与教育情怀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8期 |
106 |
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型 |
张昆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年10月19日 |
107 |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广告融合传播探析 |
甘世勇、张昆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7年10期 |
108 |
今日年鉴,明日信史 |
张昆 |
中国新闻传播年鉴2017年版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
109 |
拓展媒体伦理研究的新空间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7年11期 |
110 |
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进径与危机 |
张昆、王创业 |
兰州大学学报 |
2017年第6期 |
111 |
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
张昆、王宇婷 |
新闻与写作 |
2018年1期 |
112 |
学院文化: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8年2期 |
113 |
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8年3期 |
114 |
国家品牌的内涵、功能及其提升路径 |
张昆、王孟晴 |
学术界 |
2018年4期 |
115 |
从“家国天下”到“社会媒介国家”:死亡政治的演化 |
张昆、王创业 |
新闻与传播评论 |
2018年2期总第355期 |
116 |
新闻评论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
张昆 |
新闻记者 |
2018年6期 |
117 |
新闻教育的 “华科大模式” |
张昆、张宇 |
教育传媒研究 |
2018年5期 |
118 |
中美两国公众心目中的日本国家形象——基于2016年中美两国的全国性名义调查 |
张昆、王宇婷 |
新闻大学 |
2018年第5期 |
119 |
秉史家笔法,记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当代史 |
张昆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8年10期 |
120 |
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 |
张昆 |
学术前沿 |
2018年12月上 |
121 |
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8年12月 |
122 |
高校新闻专业教材建设的误区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9年2期 |
123 |
批判传播学史的价值与写法——评陈世华新作《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 |
张昆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9年5期。 |
124 |
拥抱人类传播史上的新时代——简评《云传播时代》一书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9年6期 |
125 |
现代国际合法性:概念认知、分析维度及传播视野下的路径选择 |
张昆、张铁云 |
编辑之友 |
2019年第6期 |
126 |
“共识”与“共识”的程度:国家形象认识的别种维度 |
张昆、张铁云 |
现代传播 |
2019年6期 |
127 |
论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19年8期 |
128 |
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与国家印象研究报告(2017-2018) |
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 |
学术前沿 |
2019年5月上 |
129 |
中美两国公众眼中的日本与德国形象 |
张昆、王孟晴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年第6期,总第160期。 |
130 |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
张昆 |
新闻与写作 |
2020年3期 |
131 |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华科大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
张昆 |
新闻大学 |
2020年1期 |
132 |
新闻传播教育史体系刍议 |
张昆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2期 |
134 |
情感的中介效应:网络游戏用户认知与使用行为意向 |
张昆、任怡林 |
新闻与传播评论 |
2020年1期。 |
135 |
“四全学工”:新闻院系学生工作的创新路径 |
张昆、张晶晶 |
新闻与写作 |
2020年5期 |
5获奖情况
1997年,《深化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分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
2004年,主持《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12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7年,专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8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 《国家形象传播》,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009年,主讲《外国新闻传播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1,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
2011年,论文《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
2011年,主讲《传播的历程》,入选2011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2012年,指导博士生陈世华优秀博士论文《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知识谱系的写法》获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13年,主讲《外国新闻传播史》,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3年,专著《新闻教育改革论》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2013年12月,获得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
2014年,专著《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主讲“外国新闻传播史”被正式授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称号;
2016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017年2月,入选2016年度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2017年,作为第二名主持人,《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12月,入选国家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国家级人才;
2018年,论文《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5)》 获湖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018年12月,作为第二名主持人,《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0年1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