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李华君教授团队于2023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期刊(SSCI一区,影响因子10.97),标题为Can you sense without being human? Comparing virtual and human influencers endorsement effectiveness被认定为ESI高被引论文。截至目前,该论文据web of science统计被引达59次,据谷歌学术统计被引达93次。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是科睿唯安公司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SSCI)所收录的科技文献及其引用情况,建立的一系列计量分析指标。其各项排名主要依据论文被引频次,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其中,“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特指在ESI所划定的学科领域中,同一年发表论文被引次数排名全球前1%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李华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一作者)
雷月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琪,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Hong Yuan,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教授
【论文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渗透数字空间,虚拟数字人(virtual influencers)的运作模式与真人影响者越来越相似。然而,由于虚拟数字人作为新兴的品牌营销现象,其代言效果尚不明晰,且目前关于品牌何时以及如何使用虚拟数字人的管理指引也较为有限。本研究通过四项研究,包括一项基于二手数据的实证分析以及三项跨越不同文化情境的情景实验研究发现,相较于真人影响者,虚拟数字人在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方面的代言效果较弱。此外,研究进一步揭示“感知感官能力”和“可信度”在这一现象中起到了序列中介机制。最后,研究提出了广告中感官线索显著性这一重要的调节变量,该变量能够有效减弱虚拟数字人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本研究通过聚焦商业领域的实际效果,丰富了虚拟数字人相关领域的理论文献,提出的理论模型明确了虚拟数字人与真人影响者在广告传播效果方面的本质差异,并为品牌智能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