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024年9月22日晚7点,新闻2401班的第一次读书分享会在东六楼315教室举行,不仅新闻2401班的同学全员参与,荆楚网评论员詹蔷、新闻学院多名爱读书的新生也加入了读书会,热情参与了讨论。
此次活动由班主任曹林老师提议举办,旨在帮助同学们拓展思维宽度、锻炼深度思考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会上,围绕《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这本传播学经典著作,大家深入探讨了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区别,探索了数字时代下人际关系的新变化,并热烈讨论了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本次分享会以2024级新闻传播学硕士余琴健的主讲拉开序幕。“数字媒介进入生活后,人际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分享一开始,余琴健以数字交往相关问题引入。随后以框架图的形式分章节对全书核心内容进行了展示,细致地解释了中介化交流的各方面特点,从多角度梳理了文章脉络。
在分享的最后,余琴健将《交往在云端》中的理论与大家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分享了许多有关线上人际关系的调研,引导同学们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在生活中实践中读懂经典、理解经典。
接下来曹林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此次读书交流会中余琴健的分享,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内容,更教会了同学们读书的方法:
首先,阅读时要通过自身的行动实践来与文本产生交流,“把自己作为方法”,将“现成”变为“深层”,拒绝苏格拉底口中“智慧的赝品”,将旧的知识内化为新的、自己的东西。
其次,在信息化碎片化时代的浪潮中,读过的书总是被遗忘。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曹林老师告诉同学们,应该像余琴健一样利用“思维导图”,将“点”状的知识连成“网”状,增加知识的可检索性,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
最后,曹林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从读经典开始进入新传”,在大一的时候就多多阅读专业类的经典书籍,通过经典认识更多的经典,在专业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曹林老师还与大家畅聊了许多有趣的话题,引导大家从平常又幽默的小事入手,思考背后的传播学原理。“呵呵”“多喝热水”背后不仅仅是敷衍,更是在手机这一中介介入后产生的距离感;“选择”“偏好”“偏见”“歧视”背后是排他强度的层层深入……同学们在畅聊中收获满满。
交往在云端,相聚在书会。本次读书会中同学们的思想相互碰撞激荡,带来深刻的启示。《交往在云端》这本书不仅让同学们对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介化互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这次读书会中,同学们收获颇丰,来听听2401班同学们的读书会感想吧:
项思琦:在曹林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交往在云端,相遇在书会,灵魂与书本的碰撞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读书分享中学习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刘旭洋:中介化互动也能实现温情化,"交往在云端"让我体会到,虽然物理距离遥远,但心灵的交流却能跨越时空,拉近彼此,感受到温暖与连接。
胡冰倩同学: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要在享受云端交往的便利时,不忘维护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不要忽略身边的那个Ta,寻求线上线下的平衡。
同学们在曹林老师的启发下诞生了许多新的思考,曹林老师也就此与大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吴佳琦同学会后也与曹林老师对于社会人格的观点进行探讨:
吴佳琦:我注意到有几句话是“与我有关的人消失后会带走我一部分的人格”“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不太认同,我首先已经拥有了完整的人格,还会因为社会关系的消失而消失或残缺吗?
曹林老师:他者的存在与主体的人格之间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不是说他者的存在就否定了你的主体的人格。比如你人格中作为孩子的那部分就是在跟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
吴佳琦:那我的人格会因为社会关系的消失而消失或残缺吗?
曹林老师:当然不会,人格当然是完整的,但与“完整”相对应的有一个词叫做“饱满”,我们不断地与更丰富更多元的他者互动后人格才可能会更加饱满。
吴佳琦:所以社会关系的总和说的是人格的形成吗?每个阶段都会改变原有的人格,最终总和到目前的状态?
曹林老师:是的,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但新的社会关系对你原有的人格进行增添、削减,最终总和到了目前的状态。
随着读书会的圆满结束,同学们收获了知识的碰撞与智慧的火花,请期待新闻2401班下个月的读书会:《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