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过万重山,往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这是杨丽答辩的结语,也是她成长道路的写照。回头看,她在书山学海里潜索,求实创新,于勤学中精进,排名与荣誉无法决定她,时间的积淀会证明她;她在学生工作里担责,在班级建设中奉献,她自称打“工”人,这是斩获黄群班的功,是面对困难的攻,是事事亲力而为的躬;她知行合一,她所积累的志愿时长不仅是时间的延续,更是作为行路人的初心不改与精神相伴……站在现在,她仍会热忱向前,不辍耕耘。她,是独一无二的杨丽。
两次上台:各花有各色,松弛展自我
“比起大一,我觉得我在大二的国奖评选中松弛多了。”在国奖答辩当天中午12点前需要交答辩PPT,杨丽从当天凌晨开始做,边翻照片边回顾过去一年做的事情,做到3:27时,电脑卡机丢失PPT,情绪稳定到“没有任何停留和卡顿”地从头再来,直到早上7:45,洗了把脸去上课,下午19:00答辩,她在18:17写完答辩稿。尽管到场之前仍有紧张,但熟悉的环境缓解了焦虑,昔日的努力也铸成了当日的勇气。所以“到答辩现场的时候,心里也没有想着,我一会要怎么答辩、我会不会答得不好,就是很放松地欣赏每个人在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杨丽说,松弛贯穿了她大二国奖评选的整个过程,最后的结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与其抱着功利的目的期盼成功的到来,不如做好自己,行在平常过程,看在沿途美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条路,于她来说,让杨丽成为杨丽,做她所爱,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连续两年参加国家奖学金评选,对于杨丽而言,今年和去年的评选有着不同的意义。她提到,去年国家奖学金评选时,觉得自己在大一一年里做了很多事情,所以抱着比较大的心理预期。虽然第一次评选的结果有遗憾,但也是在这时,她发现身边同学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受到启发,她也想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经过大二学年在学业、学生工作和兴趣爱好的忙碌,对她来说,今年这次的国奖答辩是一个回顾过去一年并审思自我的契机,而评选结果是一种肯定:“我发现,我也像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自己值得分享的亮点。”
排球成了杨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会记录排球训练、比赛,为排球做壁纸,进行视频号创作,对排球的热爱凝聚在点点滴滴、大大小小之间。无论新闻女排是顺风局还是逆风盘,“ ‘未来我来’的承诺,才是新闻女排精神的落点。”输赢不再是决定性的,相反,那些笑与泪成了她成长路上的点点星辰。她是在乐趣中丰盈自我的艺体人,也是不掩玉瑕、有着失败便再来勇气的杨丽。
“在这两年的两次答辩中,你觉得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心态。”几乎没有停顿,杨丽迅速做出了回答,“想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了,对一些东西更淡然。因为我知道,哪怕我没有拿到国奖,并不代表我不优秀。可能我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肯定,但这些对我的意义不再是决定性的。我还是需要从别人那获得一些力量,但现在更多向内寻求力量。” 于是我们看到了她在处理高强度、高密度任务时的坚持,她在国家级大创及各项大赛里的大展经纶,她在处理矛盾、插曲时的无微不至……“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苦尽甘来,春暖花自开。
人事相济:磨难当中破,人从事中立
在被问到为什么这次面对PPT丢失却能如此“丝滑”地从头再来时,杨丽说:“确实是大二这一年的经历造就了我现在情绪比较稳定的一面,我都不敢想象大一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是什么反应。”
在大二学年里,杨丽很多时候需要处理多线程任务,时间紧而任务重。她在校团委组织部和院团委社会实践部都有学生工作,在班级担任班长,还要进行专业学习、排球队训练等等。“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并不是某一件单独的事情,而是很多不那么简单的事情在同一时间向我袭来。”杨丽介绍,今年4、5月份的时候,她面临着筹备组织部内部年度欢送会、创建“黄群班”荣誉班级、完成部分专业课程的结课作业和准备专业课程考试的多线程任务,有时会担负合作沟通与持续实践上的压力,默默在朋友圈和小红书宣泄情绪。“那个时候,在工作当中也慢慢学会如何哄好自己,包括在短时间内平复心情去做该做的事情,也都是在这些磨难当中锻炼的。”
杨丽说自己是一个风风火火且忘性大的人。“很多人对我的评价是阳光、开朗、小太阳什么的,其实我听到这些是很开心的,因为这和我对自己的认知评价是一样的。”事实上,她也在各个场合里把光和热带给大家,在排球场上大家紧张得迈不开腿的时候,小组作业大家希望去完成好的时候,在想要建设黄群班却“差那么一点东西”的时候,她经常把大家的热情和力量组织汇聚到一起。“我喜欢做点燃别人的事情,可能我自己就在燃烧,所以我去带动别人,一起向前的感觉让我满足。”
提到遇到的困难,杨丽坦言,自己能在很多艰难时刻调节好心情,靠着翻看朋友圈里的照片,回忆起比如打排球、和朋友去看电影等纯粹快乐的瞬间。“并不是说她们一定要对我说什么鼓励的话,单单是看到这些照片,可能就让本来很生气的我憋不住笑了一下。这个笑容就足够让我收拾好心情准备做下一件事情了。”同时,对她而言,自己与现在做的事情之间是一个互相正反馈的过程。在全力付出后享受到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也可以把这件事带来的困难模糊掉。“困难或揪心的事情过了就过了,我不会去过多的纠结。”
我在路上:自信气自佳,未来在脚下
“未来的路怎么走?说到这个就巧了”,杨丽分享起了她的心路历程:以前很坚定的想回到家乡云南为基层服务, 但来到大学之后,杨丽却不敢和别人说自己的规划——比起有着纯粹新闻理想的同学,她有点自惭形秽:“他们好像更对得起‘新闻’二字和背后的社会责任。”直到大二的时候,闫隽老师专门拿出一堂课,列举出从新闻转行到别处仍然发光发热的人。“那堂课我听哭了,因为我觉得我好像突然被肯定、被理解了。”那之后,杨丽便想带着新闻的烙印走向服务基层的岗位。而在国奖评选结束后的两个月里,杨丽的想法又有了变化。她跟随学院周婷婷老师拍摄《新闻的力量》系列专题片第一部,去往北京和上海走访在新闻行业的院友。“感觉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了力量。记者在这个时代还是一份非常需要理想的、非常被需要的工作”。杨丽表示,仍要在现阶段的目标中继续探索自己适合的道路,但能确定的是,走自己的路不必是一尘不变或与众不同的。
采访结尾,被问到对未来自己的预想,杨丽说,前两个词是坚定和热血,探索好自己的路,面对之后的挑战还是会有花不完的精力。“第三个词,” 杨丽停顿了十几秒,轻声说:“让我成为杨丽。”对她而言,有限的词语难以表现复杂的一个人,最大的褒奖莫过于提起杨丽二字时,大家马上想到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形象。“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只是某些方面我可以变得更好。”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在那条关于今年国奖评选的朋友圈中,杨丽是这样写的,走好自己的路不是场面话,回头看时过程里收获的一切要比国奖重要得多。
“总结来说,大学是旷野,去尽情的奔跑、发掘。” 杨丽的手轻轻扬起,又落到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