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博闻课堂 | 人文关怀与创意表达的同频共振:《视觉新闻报道》结课交流点评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2-20 作者: 浏览次数:

为了推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应用,帮助同学们更充分地把握新闻业界发展趋势,1月15日下午,《视觉新闻报道》课程主讲老师周婷婷组织的结课作品交流点评会在线上举行。澎湃新闻视觉中心摄影总监许海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电系教师曹晔阳作为点评人参会。



新闻学22级两个专业共14个创作团队展示了他们本学期精心打磨的视频新闻作品。这些作品主题多元,既有对校园流浪猫、体育生教育等现象的观察思考,也有对婚恋、养老、武汉地方文化、消费社会等重大问题的记录探究,还有对菜农、代驾司机等群体的关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展现出同学们作为新闻专业学子对时代、社会的关怀与责任。不少团队的作品中体现出了扎实的拍摄技巧、创新的叙事方式;他们为作品制作精美的海报、内容丰富的推文,具备相当专业的新闻产品包装能力。


第12小组人物采访画面展示

第2小组夜公交代价人主题作品展示


两位点评嘉宾此前认真观看了同学们的视频作品,在会上聆听了各组陈述后,对大家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优化建议。曹晔阳老师认为,同学们的作品选题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在视听表达技巧上,不少作品可圈可点。同时曹老师给出了如下建议:一是要整体理解视听语言表达的逻辑,视频新闻画面中的符号、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做不到和谐统一,可能导致作品画面生硬、画面与主题相互矛盾。二是要把握好视频拍摄的技术要点,娴熟运用视听语言来讲好故事。例如,在视频拍摄中,要注意景别的变化,带来丰富有趣的视觉感受;还要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高度,以保证报道呈现的客观性。三是在叙事上尝试更多变化,寻找最适切的表达方式,目前大部分作品都是“第三人称”,而有些作品其实很适合记者以第一人称VLOG的形式呈现。四是在主题发掘方面要有更加凝练的主题、主线。


第11小组菜市场主题作品创作重难点

第14小组消费社会主题作品总结与创作者合影


许海峰老师在点评时强调,好的故事、情感和价值观是优秀视频的基础,同时要有新闻性、社会性和艺术性。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在新闻短视频制作方面的经验,如用选题表格的形式甄别选择素材以便更好地规划拍摄。许海峰老师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几点提升意见,一是要避免人物叙述与拍摄动作分离,二是要注重现场声音的收集,三是要合理安排镜头组合,突出主体人物。此外,许老师也提到,记者的提问能力至关重要,要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将其置于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发现和提炼真正的问题,这样视频中才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回答。


对于同学们的作品,许老师指出“同学们涉猎的题材较多围绕身边熟悉的事物,这种打开方式贴近人物,走进生活,这是好故事、好方向的开始,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着眼于更广阔的天地,在田间地头找灵感,这也是新闻有魅力的地方。”


第12小组武汉过早方言相关视觉设计展示


周婷婷老师在总结中肯定了同学们本学期在制作视频新闻作品过程中付出的辛劳与对创新的求索。周老师认为,目前视频新闻应成为最有力量的新闻报道产品,也是媒体间新闻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各种报道的视频化是大势所趋,用视频讲好新闻故事是同学们需要持续发力锻炼的核心专业能力。期待同学们进一步消化经验、总结规律,让视频新闻作品更有深度、有力度、有传播度。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院长信箱:xwxyyz@hust.edu.cn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