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社会实践|新闻学院实践队赴鄂湘鲁冀四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2-20 作者: 浏览次数:

导语


乡村振兴,语言先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普通话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打破信息壁垒、激发乡村活力的“文化密钥”。然而,部分乡村地区仍面临普通话普及率低、语言沟通不畅的难题。为此,新闻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寒假社会实践队深入湖北、湖南、山东、河北四地,以调研、教学、访谈等形式,探索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的深层链接,为乡村发展注入“语言动能”。


实践队队员首站走进武汉高校,聚焦农村户籍大学生群体展开调研。作为城乡联结的纽带,大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普通话是乡村与外界接轨的“隐形桥梁”——它能帮助村民精准掌握市场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吸引教育人才扎根乡村,提升教学质量,为乡村振兴培育“生力军”。一名来自恩施的受访学生坦言:“家乡的土特产品质优良,但村民因方言障碍难与外地客商沟通,推广普通话是打开市场的重要一步。”


实践队成员对乡村大学生进行采访


在鄂州市文汇社区,实践队队员以“舌尖上的普通话”为主题,为寒假托管班的孩子们设计了口部操、声调歌等趣味课程。孩子们通过模仿“绕口令挑战”和“诗歌朗诵”,在欢声笑语中感受语言魅力。与此同时,长沙分队的成员走进天心区南国幼儿园,通过“西游角色扮演”“水果切切乐”等互动游戏,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情景教学。“原来学普通话可以这么好玩!”一名参与活动的孩子兴奋地说道。


实践队成员在鄂州市文汇社区开展课堂


实践队成员在长沙南国幼儿园开展课堂


实践队队员深入淄博市博山区兴源二村与石家庄行唐县欢同村,走访教师、工人、农民等多群体。一位淄博村民坦言:“村里人习惯了方言,但孩子在外打工,打电话回家总说‘听不懂’。”受访者普遍认同普通话对跨地域交流的重要性,但也指出推广难点:“老人难改习惯,年轻人外出务工,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实践队队员也向村委会提出“广播+夜校”的灵活模式,并帮助村委会结合地方文化设计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课程,增强村民学习兴趣。


实践队成员在山东淄博对村民进行采访


本次实践累计形成调研报告4份、影像记录百余条、课程案例20余项,为乡村推普提供了数据支撑与实践范本。队长李静宜表示:“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未来团队将优化‘线上+线下’推广模式,联合地方教育部门打造长效推普机制,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热土,语言的火种点亮振兴之路。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队,正以专业与热情,为乡村架起一座通向更广阔天地的“语言之桥”。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院长信箱:xwxyyz@hust.edu.cn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