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新闻系教师党支部联合《新闻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选修学生,在刘洁教授的组织下,前往向警予烈士陵园开展课程实践活动,以“沉浸式思政课”形式深化党史教育与新闻专业学习。
凭吊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
活动伊始,全体师生在向警予烈士雕像前肃立默哀,刘洁老师主持凭吊仪式并组织师生依次敬献鲜花,表达对革命先驱的深切缅怀。





随后,师生集体参观向警予烈士生平展示厅,展馆内陈列的珍贵史料和实物场景,生动还原了向警予同志参加革命的峥嵘岁月。刘洁教授结合《新闻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详细讲解了向警予同志从早期求学、投身革命到英勇就义的光辉历程,重点剖析其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妇女运动先驱的坚定信仰与无畏精神,引导师生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

从创办《妇女周报》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到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向警予同志打破旧家庭制度的先锋思想引发师生热议。
登临龟山 微党课中探讨向警予报刊实践
随后,师生沿龟山山脊步行至楚才韬奋书院,途中结合自然与人文景观展开交流。在书院内,刘洁教授以“向警予:杰出的女报刊宣传活动家”为主题讲授微党课,重点梳理了向警予在武汉期间兼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工作、主编《大江报》、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等工作经历,强调其宣传思想对唤醒民众的深远意义,同时结合历史语境客观反思了当时工作的局限性。
师生交流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在讨论环节,顾建明老师从新闻史的角度,深度解析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指出其兼具本土启蒙内生性与苏联模式外发性,并通过个案分析阐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道德审判与社会贡献的平衡问题。结合对20年代三大思潮的追踪研究,顾教授揭示思想传统与现代传播实践的深层对话。
24级博士生梅雨浓围绕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展开讨论。她援引史料指出,向警予批判了当时女性争取参政权与分家权的局限性,认为此类诉求未触及资本主义与私有制根源,并提出“打破家庭制度”“组织儿童公育”等超前构想,提到其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展现出彻底的革命性与先进性,即便在当代仍具启发意义。
21级博士生欧翩翩结合自身的博士论文探讨中共早期宣传工作的历史语境。她提出,1920年代的中国媒体生态多元复杂,民办、外资及党派报刊并存,中共报刊在舆论场中的边缘地位,印证了革命道路的艰难。她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例,指出历史书写需还原真实场景,中共早期人物并非历史舞台的中心,但他们通过实践逐步构建起革命网络,这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总结展望 历史照见现实
最后,刘洁教授进行总结发言,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现场教学+学术思辨”模式,引导师生从历史细节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同时启示新闻工作者“以史为鉴”:既要坚守理想信念,也需在复杂语境中寻求突破。她呼吁学生立足专业,深入挖掘红色新闻史资源,探索历史经验与当代传播的联结。
本次课程实践将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实地调研深度融合,通过历史场域的沉浸式体验与跨时空学术对话,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参与师生表示,活动不仅深化了对党史与新闻史的理解,更激发了对学科使命的思考。新闻系教师支部书记王昀、支部委员徐迪、支部党员刘洁、顾建明、周睿鸣,辅导员胡馨月、《新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课程选修学生和部分硕士生代表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