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新闻学院“话媒书会”学术活动迎来第100期。本次“百期话媒·书启新章”主题活动在学院新闻系办公室举行,新闻系教授牛静、副教授周婷婷联袂主持,多名校友与在校师生共聚一堂,以书为媒续写学术传承新篇章。
百期书会:学术薪火代际传递
本次书会作为第100期活动,聚焦“学术传承”主题。牛静教授回顾了“话媒书会”的发展历程,突出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作用:“七年来,书会始终是师生共享智识、砥砺思想的平台,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周婷婷副教授对校友们在五一假期返校参与活动表示感谢,期待通过跨代际交流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
毕业博士生赵一菲、刘丹,硕士生李佳悦、钟沁悦等校友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经历与学术成长感悟。赵一菲结合在高校任教的经历,鼓励学弟学妹“在阅读中筑牢学术根基”;现任媒体记者的李佳悦建议大家“将理论积累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未能到场的校友也通过推荐书目、撰写推荐语等方式参与互动。
校友书单:跨代学人思想接力
来自全国高校、媒体机构的10位校友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成长书单”,以书籍为媒介传递学术养分。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赵一菲推荐《“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希望帮助同学们在时代语境中理解自身的学术定位与社会角色”。同为西安交大教师的刘丹推荐《拆论文:从精读中领悟学术写作》:“书中拆解论文结构、分享文献阅读方法的案例,能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更快进入研究状态”。同济大学教师孟筱筱推荐英文著作《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指出其对质性研究方法论的系统梳理价值;浙江传媒学院教师秦璇推荐《打破社交媒体棱镜》,呼吁关注算法时代的信息茧房问题。
“成长书单”中既有《回归故里》《独自打保龄》等社科经典,也有《苏轼的朋友圈》《秋园》等人文著作,体现了跨学科的阅读视野。校友们特别提到,“话媒书会”早期的经典著作共读经历,正是他们学术志趣的萌芽之地:“在这里学会了带着问题意识阅读,在思想碰撞中找到研究方向。”
成长对话:多重维度经验传承
在互动交流环节,不同发展阶段的校友与在校生展开跨界对话。互动交流环节以“盲盒提问”形式展开,与会者随机抽取关于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生活平衡等问题进行提问。“如何平衡学术理想与职业现实?”“跨专业读研需要补足哪些基础?”等话题引发热烈讨论。
校友们结合自身丰富经历,分享了职业发展经验、职场适应技巧,以及生活中的心态调整、时间管理方法等,为在校生送上了一份珍贵的成长指南。她们还鼓励在校生珍惜大学时光,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现场氛围轻松而不失深度,既有具体方法的传授,也有人生态度的启迪。正如2024届硕士毕业生钟沁悦所言:“‘话媒书会’不仅是学习平台,更是情感纽带,今天的相聚让我们看到,无论走多远,这里始终是精神家园。”
七年耕耘:书会成长的孵化之路
话媒书会成立于2018年,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牛静、周婷婷组织的学术团队,成员涵盖本硕博学生。该团队以共同学习传媒知识、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实现共同进步。
此前, 书会在经典研读和方法训练方面,组织《街角社会》《社会学的想象力》等著作精读会,邀请汪让等老师分享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等方法论;举办算法推荐伦理、人工智能新闻生产等研讨会,引导同学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问题。
“每次书会我都能收获到许多的知识与建议,祝书会永葆蓬勃生机,继续搭建思想碰撞的桥梁!”现就职于北京农商银行的李晓晨的评价,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在快手从事用户研究的侯京南说:“回忆曾经和同学老师们一起读书的时光,我们因为书中内容和讨论分享而彼此链接,从开始时的陌生到结束时的共鸣。”就职于华东交通大学的徐忱忱说:“讨论的氛围总能启发思考,不要小看每一次讨论的每个观点,它们都是埋在心底的种子,或许在某个时刻就能发芽成长,变为自己前行的力量。”
牛静教授总结道:“百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希望书会在一次次的师生交流与对话中,继续成为滋养学术初心的沃土。”
话媒书会通过七年深耕,已成为师生共研、跨代共学的特色平台。此次百期活动的举办,不仅展现了学院在学术传承与能力培养上的成效,更标志着一个满载智识与情怀的学术共同体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书会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汇聚多元思想,为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贡献力量。
附:书会的部分毕业生们推荐的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