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网络时代更需要理性的声音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五年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6-05-10 作者: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傲冰 邓涵予)“欲为繁荣陈利弊,敢将坦直献年华。”选择了评论专业,就只管风雨兼程。十五个春夏秋冬漫过,带着一路的艰辛与欣喜,我们走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为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的发展,2016年5月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412报告厅,学校宣传、教务部门的领导、学院领导、业界同仁、专业老师和同学们汇聚一堂,举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五年会。

auto_1120.jpg


2222

    学院副院长何志武老师主持了会议。张昆院长热情致辞。他讲到:评论人才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当今网络化时代,信息极度膨胀。在众声喧哗的环境中,我们特别需要理性声音的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有人带头,有人执行,拥有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历经了十五年,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首先是培养了很多的评论人才,新闻学院作为评论人才的摇篮。在每年的招聘中,评论人才在就业时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大量的评论人才由我们输送到各大报社及世界各地。第二,就是我们建设了一批极为有经验的教学团队,这个教学团队非常富有开创性,充满着朝气、充满活力,是带领评论教学的新兴力量。第三,创造了非常成熟的评论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教育特色。我们面对优异的成绩,也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规划未来。

    会上,龚超老师宣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发来的贺辞:“在观点表达已成为公众行使参与权、监督权和话语权重要方式之一的今天,公正的态度、冷静的思考、理性的表达仍属于稀缺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十五年来对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探索和坚持,不仅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也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一个见证者,对赵振宇教授等同仁,对华科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五年,表达我由衷的祝贺和真诚的敬意!”

    学校宣传部、教务处领导相继发言,祝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五年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3333

    宣传部汪峰副部长讲,2001年校党委宣传部与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组建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这是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新闻评论组织,以“顾问+教练”的形式开展活动。十五年以来,我校新闻评论教育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色,训练学生观察社会,以务实思辨的方法和解读事项。通过社会实践调研、与媒体合作等形式,引导学子对社会热点理性发声。同时,为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输出了许多优秀的评论员,还为地方高校输送了不少的新闻评论教师。2015年,评论学社成功建设成为“十二五”十大校园文化品牌。本次会议旨在优化整合学界与业界的培养力量,创新人才教育机制,扩展开放的教育平台,向打造“全媒体评论员”的目标而努力。希望大家齐心努力,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传播正能量,坚守舆论阵地。相信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前景将会愈加光明。

    4444

    教务处熊蕊副处长讲,十五年来,新闻评论的教研团队弘扬我校文理交叉的优良传统,在新闻评论领域完成了多项国家、教育部、湖北省科的科研课题,获得多项学校、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已经形成品牌优势,被誉为“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学生在评论界非常活跃,许多人成为媒体评论的骨干或“大笔”。目前,负责老师们正在挖潜、整合业界的培养力量,创新教育模式,培养新一代的新闻评论人才。今天除了对新闻评论十五周年年会表示庆贺,还要更加感谢在座的诸位老师的培养,是他们带来我们的成长,为我们的培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顾建明老师作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五年回顾》报告。他回顾了我院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院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经验。他说道,我们的新闻评论教育以培养评论人才为中心,以学术社团为骨干,与业界深度合作合作,建立开放的教育平台,走专业教育与社团活动的一体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并进、专业教育特色与校园文化品牌互生的发展之路。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以其独具的特色与优势享誉国内,被业界誉为“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在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时,顾建明老师说,我们的教研团队将挖潜、整合业界的培养力量,扩展开放的教育平台,形成评论研究和培训中心;与媒体合力打造优秀评论团队,增强队员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对高水平艺术评论人才的培养,并着力打造“全媒体评论员”;开展评论写作批评,构建写作批评理论;展开国际视野,走向国际评论舞台。目前,已经展开了对中美评论的比较研究,并与国外学者进行了交流。顾建明老师还介绍了省委宣传部和阿里巴巴集团对我们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会议上,张昆院长为著名评论员、红辣椒评论创始人、红网副总编辑杨国炜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杨国炜向与会人员赠送了红网所编著的关于评论的讨论文集。牛静、龚超、刘锐三位老师加盟了新闻评论教师团队。

    5555

    元老级评论老师:刘家俊、赵振宇和兼职教授杨国炜主持了咨询对话,师生积极发言。会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6666

    赵振宇教授作了《在网络时代,怎样认识和发展新闻评论》的讲演。他讲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媒介的网络化时代,我们的新闻也有了变化。新闻概念中一定要有新闻和评论,我们不仅要对时间进行描述和报道,还要挖掘背后的意义和渊源。我们的评论也要打造中国好声音,提炼一种观念信息,卖思考、卖观念、卖言论。在评论内容和组织方面,应该将迅速报道和深思熟虑结合起来,要把话讲好,讲得有分量。第二,我们要加强民众和专家的参,增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第三,针砭时弊和社会发展要结合,要参加国际化媒体的竞争。我们新闻学院应该主动的和新媒体合作,我们要联合办学。新闻评论教育人员应该有从业经验。我们应该向医学院学习,教师应该双证上岗,如果一个新闻学院的教师既有教师证又有记者证,就更好了。专业教师以双证上岗是可行的。我们的媒体里面很多人既是高级记者又是新闻编辑,所以我们也应该多学习,能够具备这样的资格是非常宝贵的。增强新闻的威力和魅力在于我们是否做好新闻评论,让自己的观点得到闪光。

7777

    最后,兼职教授杨国炜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谈网络评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讲座工程中,他讲到自己的评论历程,自2003年入职红网,从事新闻评论写作已经十几年了。他说,看到蓬勃的新闻评论新生力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陈栋、邓辉林、佘宗明、刘艳秋、张松超等许多人,他们从本科时期就积极在红网发表评论,有的多达数百篇。可以说,华科大学生是红网评论的生力军。如果说华科大是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那么红辣椒评论就是“教练团”。评论,特别是网络评论扩展了民众参与的渠道,影响、监督了公共权力的运作。当一个社会人人都想表达,人人都敢表达之时,就体现出社会的进步。这个书里面有更多的介绍,红网评论十几年的历程,评论作者的评价和感悟,包括大量专家学者、记者编辑的经验之谈。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回答。其中体现了实际交流的能量,包括反思能力在内的有效能力。一个评论栏目的影响力和媒体的影响力是一样的,包括可信度、贴近性、公信力。评论的公信力保障评论的影响力。公信力要有情怀,敢于针砭时弊。还要关心一些弱势的社会群体,如下岗工人等。面对受众不能高高在上,一味自大。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