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学院领导参加嘉报集团举行《嘉兴日报》创刊30周年纪念会

发布时间:2015-04-08 作者: 浏览次数:


320日下午,嘉报集团举行《嘉兴日报》创刊30周年纪念会暨《再出发纪念〈嘉兴日报〉创刊30周年丛书》首发式,与会专家学者就嘉报集团的改革、发展、创新、融合,发表了诸多真知灼见。我院党总支书记詹健、副书记李磊、院办主任王维真参加活动,詹健书记代表与会高校进行发言,祝贺嘉报集团举行《嘉兴日报》创刊30周年所取得的成就。

詹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嘉兴日报,看到嘉报30年发展,很震撼。嘉兴日报是嘉兴地区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最具权威性的传媒集团,经过30年的发展及几代嘉报人的拼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现已成为我国地市级报业的成功典范和排头兵。在现今新媒体风起云涌的冲击下,嘉报集团的影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呈现了逆势上扬的态势,充分体现了嘉报人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与智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界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嘉兴日报不仅宣传办报经营管理做得好,而且领导站得高看得远,非常注重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的培养。北大、浙大、复旦、华科大都是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嘉兴日报与这几所学校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这些学校设立了奖学金,资助奖励优秀学子,每年还选送优秀员工到这些学校培训学习、进修提高,用实际举措体现了嘉兴日报对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的培养与重视。

嘉兴日报对我校学生的支持力度很大,从2006年开始便设立了奖学金,每年奖励10个在学习和实践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在业界开了先河。嘉报集团还修建了文化产业园,在传统媒体遭遇瓶颈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探索,值得鼓励。祝愿嘉兴日报越来越好,探索出媒体融合的新模式。

 

吕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

北京大学与嘉兴日报从2009年起便启动了交流合作,之后,我多次带学生来嘉兴做项目,也见证了嘉报的发展和成长,在地市报里嘉报很有创新精神。视觉浪潮刚刚兴起时,因为性质特殊,很多党报都裹足不前,但嘉兴日报率先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先进经验、视觉等元素融入到了报纸中。

未来,我认为还是要走融合发展这条路。如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遇到了瓶颈,怎么融合发展,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传统媒体短期内不会彻底消亡,它在走下坡路,在衰落,但新媒体还承担不了引导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矛盾等责任,传统媒体有许多新媒体所没有的优势。融合不是取代,是互相吸取对方长处。新媒体要借助传统媒体的资源、公信力、真实性、权威性等优势,传统媒体要运用新形势来扩大传播影响力,不能丧失自我,要立稳脚跟,看清自己的优势所在,并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把优势扩大、把弱势减小。嘉兴日报历来有创新精神,应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融合、怎样发挥各自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如今,视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很难再成为传统媒体的优势,嘉兴日报在新的历史时期也要再创新、再出发,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大众媒体的品质与小众化、分众化的服务相结合。要更加注重传播力、影响力,利用好媒体发展的缓冲期。相信嘉兴日报一定会继续探索创新、追求高品质,也期待嘉报在更多方面有开拓性的发展。

刘海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嘉兴日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乃至80年代,那时,我应邀前来为嘉报员工进行业务培训,这一来就是连续6年。不只是我,当时复旦、浙大(当时还叫杭大)的一批批教授,纷纷前来将自己研究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与嘉报采编人员进行交流互动。如今的嘉兴日报之所以能成为地市级党报的佼佼者,我想与30年来嘉兴日报始终重视人才高地建设、着力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准息息相关。

近年来,嘉兴日报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进行联合办学,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创办财经新闻合作中心,一批采编人员接受了更高层次、更系统的新闻采编培训……可以说,嘉兴日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全体采编人员的新闻理念、业务方法、报道形式、综合水平等全方位领先密不可分。

如今这份报纸,初看新意新风扑面,版式图文并茂,再仔细看,新闻报道的深度、厚度、力度尽情展露,字里行间彰显了记者、编辑的高业务水准和深厚功力。

三十而立再出发。由衷地期待嘉兴日报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当然,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别忘了该歇脚的时候歇脚,该加油的时候加油;歇歇脚、加加油,继续奔跑的时候才更加有劲。后30年,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坚持招贤纳士,坚持人才提升……在我看来,后30年的嘉兴日报更值得期待。

徐敏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2005年,我和浙江大学专家团队首次走进嘉兴日报,从报纸改版到经营转型,当时启动的改革力度之大是十分罕见的。

此后的几年里,我和专家团队频繁来到嘉兴,与嘉报一起成长。给我留下的很深印象是嘉报改革的速度,嘉兴日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成长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地市报,记者、编辑的素质也在短时期内实现了明显提升。

2010年后,嘉报表现出了很好的自我成长性,形成了一套富有效率的自我运转机制。这几年,虽然我们来的次数有所减少,但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也时刻关注着这份报纸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纸媒发展的大环境非常严峻,但是嘉兴日报近年来发展得非常稳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这些年,我见证了许多嘉报采编工作者的成长,也见证了嘉兴日报从单一的纸媒发展到纸媒与多种多样的新媒体相融合。我想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说,新闻永远不会消失,读者对于新闻的兴趣也永远不会消退。对于媒体,承载内容的媒介固然重要,但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网上,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工具,而是生产新闻的能力,是挖掘新闻价值、传播真实、服务读者的能力。

万仕同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总编辑

2007年,我第一次来到嘉兴日报。此前,我对这家地市级党报的了解并不多。但是第一次来,报社从决策到执行,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活力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7年之后,我陆续来了嘉兴好几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这张“想干事、能干成事”的报纸的发展。从办好一张报纸到经营好一个产业,嘉兴日报做到了出新、出彩、出成效。

毋庸讳言,近几年来,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与“国字号”、“省字号”媒体相比,这份压力,对于手头资源较少的地市报来说更加沉重。我认为,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既面对着一个难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要学会向改革要红利,而改革往往从基层开始。对于地市报来说,本土化、接地气是天生的优势。“船小好掉头”也是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

我很高兴地看到,这几年,嘉兴日报做了不少事,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度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纸媒的黄金时代”之后,而立之年的嘉报始终怀着满满的冲劲与活力,在新闻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大舞台上表现得有声有色。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对于媒体来说,从精神理念到方法手段,改革永不停息。我认为,嘉报30年,原动力正是一种改革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嘉报的成绩与发展才尤为难能可贵。

文璐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执行总编辑

嘉兴日报是一家创新的媒体,它的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办报理念创新,理论探索也走在前列。《中国记者》与嘉兴日报的“常来常往”已有十多年时间了,我们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紧密的合作。

如今,嘉兴日报迎来创刊30周年纪念。在我看来,嘉兴日报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地市报的前面,甚至走在了很多大报的前面,譬如视觉创新、人才提升、媒体融合等。

再次出发的嘉兴日报有很多事情要做,因为要永远走在前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很多方面的准备,既要明确往哪个方向走,又要提升理论和实际的综合素养,才能继续创新、大胆探索。

当然,必须要明确的是,“赶时髦”不是创新,有些东西需要创新,但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坚守的。

再出发,嘉兴日报该坚守些什么?我认为,是已经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诚然,文化传播的形式可以多元,业态可以改变,但其内在的特色、传统和根基不应该丢失。不管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应该坚守并传承下去的。

再出发,对于嘉报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希望你们经常学习、勤于实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要知道,不管新闻业态如何变化,专家型记者永远被需要。不管是跑哪一条线、哪一个领域,相信只要你们常年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