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研究的艺术(craft):李金铨教授讲《社会科学经验谈》

发布时间:2014-06-16 作者: 浏览次数:


    2014年6月5日下午3:00—6:00,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李金铨先生,作了题为《社会科学经验谈》的讲座。讲座地点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来自湖北各个高校的老师、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先生从下午三点整,滔滔不绝,连续讲了三个小时。听众则如沐春风。李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研究经验,严谨而生动地讨论了如下主题:社会科学之地位与特性、中西传统之比较、如何从中国智慧到社会科学知识、论文选题、阅读与写作等。

    李先生最推崇米尔斯(C. Wright Mills),认为其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的附录:on intellectual craftsmanship,是“掏心掏肺”,介绍自己的研究经验(先生自谓年轻时每年看此书一遍,总的加起来应不下二三十遍)。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先红说李先生此次讲座一样是“掏心掏肺”之作。

    讲座一开始,李先生讲了社会科学介于自然人文二者之间,然后比较了中西传统。他认为中国传统注重智慧,常有结论,有洞见,却少推理过程。有轮廓,少细部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喜欢演绎法,以大见小,乃至诉诸权威。宏观思考,见林不见树;而西方传统重分析,概念、逻辑和证据,有论旨(argument),有推理有证据,必须知其所以然(articulation),喜欢归纳法,以小见大,严谨,微观思考,但有时见树不见林。所以,其建议“以概念勾勒材料,提高抽象层次,使之系统化,否则如一地羽毛”。

    李金铨先生早年曾于美求学,读Phd,任教明尼苏达大学,受过严格的社会科学训练,但对中国的传统也有深刻的洞见。讲座中李先生出入中国传统智慧和社会科学之间。他认为中国人对人生经验的观察、体验和总结,几句话说得透彻。但传统智慧包含太多层次的意义,必须降低抽象层次,层层解剖该层次的因果关系,赋予意义。必须交代论政的过程。可以证伪(以证据判断论旨是否正确)。他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而不党,和而不同”为例,联想到社会网络中的相同性、相异性、“弱关系强信息”(strength of weak ties)、“强关系强信息”等。

    李先生诙谐幽默,讲座中常妙语连珠,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比如他以“衣常案”为例,讲如何将八卦学术化,提问:性别尊卑和权力分配、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地位、资源和网络如何交还,交还方式为何,动机与后果是否一致,潜规则如何建立,遵守和破坏等等。整个讲座进入高潮。

    先生还提醒诸位,社会科学研究要“移步换景,辩证比较”。他还是以中国传统学问引出,如庄子的“以异视之,肝胆楚越也;以同视之,万物则一也”,社会科学他则以现象学的互为主观(inter-subjectivity)、“诠释社群”等并举。

    先生讲座的最后部分,与学生最为切身。他讲了选题、阅读和写作三个问题。他认为选题要选择“有普遍意义的具体问题”,具体问题有切身之感,而普遍意义则是要与学界沟通。好题目要以小见大。他还以自己的两个学生李洪涛、宋云雅为例,讲选题与作者之关系,要选择“毕业5年还感兴趣的题目,不要东抓西抓,必须知己,关怀什么问题”。阅读是研究的必要一环,学生常感头疼。先生以自己的经验建议,要熟悉专题范围内的基本著作,掌握学术语言,以便描述分析。除了基本功,要提升境界,则要选择经典反复研读,潜移默化。他说这是“悟”的功夫,学会问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本领。同时要广泛阅读,最有趣的常在学科交汇处,但不可泛滥无所归。因为现代学问以问题为中心,以此为基础,扩散到相关阅读领域。目标则是“达到一门深入,触类旁通,系统阅读”。而且提醒在座,“要探索源头,不能有抱着题目找材料的功利心理”。

    李先生以自己写文章的经历讲写作,认为写作是技巧,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还给众人提供了不少写作的“窍门”比如:不要怕改;从哪里开始写都可以;板块式写作,不要一步到位;平时多讲几遍给人听,当可自圆其说,减少逻辑破绽;同时有纪律,即使没有灵感,也不能站起来走动,可以趁机改文章或搜集文献,以“养气”;写作时做到心中有读者,是对话,而不是独语,建议博士们以别的院系的博士为想象的读者;写作要“简朴而不庸俗,准确而不卖弄”。

    最后,先生以自己的三篇文章作结,讲自己是从思考到写文章的过程。这三篇文章包括“建制内的多元: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party-market corporatism, clientalism and media in Shanghai: bit city small place、密苏里新闻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

    整个讲座一气呵成,少见先生停下来喝水抑或其他。李先生非常自谦,数次说自己并不聪明。还以罗素与丘吉尔、莫扎特与贝多芬对举,认为自认不聪明者可以以后者自励。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