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院名石落成记

发布时间:2013-09-22 作者: 浏览次数:

9月15日凌晨,我在睡梦中被电话铃声叫醒。一看时间,五点整,我马上清醒过来,这是覃经理打来的电话,他带领的人已经到学校门外了。头几天我们就已商定好,今天凌晨对方将三峡日报传媒集团送给我们学院的院名石从宜昌运送过来。覃经理在电话里说:“张老师,我们的车已经停在你们学校东北门了,麻烦你过来接我们。我马上给李书记打电话。”

放下电话,我即刻起床,穿上衣服,也顾不上洗一把脸,就拿了钥匙就轻轻关门出去了。天才朦朦亮,初秋凌晨的雾气环绕在侧,校园的马路上没有行人车辆。我发动车子,迅速赶往东北门。

两分钟后就到了。我将车停在东北门内。一出校门,就看见长达十多米的大型卡车停在门外。车上装载着一块灰色的长条巨石。覃经理和一个同伴坐在路边。覃经理是宜昌一家石场的老板,专门从事石材装运和施工业务。半个多月前,他曾带着两位施工人员来到我校,将院名石的基础做好。

“覃经理,你们一路辛苦了!”我快步走上前去,与他握手。“哪里!张老师,吵着你睡觉了,真是抱歉!”我又和他旁边的郭师傅握手。然后,又经覃经理介绍和开车的两位司机,李师傅和罗师傅认识。另两位施工的师傅,他们睡在驾驶室后边狭窄的空间里。“覃经理,你们都一夜没有休息吧?”我不禁问道。

“我和郭师傅没怎么睡,两位司机轮流休息了一会儿。驾驶室后面的李师傅和陈师傅应该睡着了一会儿。”想到覃经理和他手下的三位师傅,以及两位司机,自昨天夜里8点多开始装车出发,一夜长途奔波,片刻不得休息,心中不禁感动万分。后来了解到,他们其实在四点不到就已经到了学校东北门,但为了不至于过早叫醒我和李书记,在凌晨的大雾中等候了一个多小时。

我和他们边聊天边等李书记的到来。覃经理和郭师傅、李师傅我早已认识。半个月多前他们来做前期工作,便是李书记和我负责安排。院名石系宜昌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赠送。集团总编辑范长敏先生是我院第一届校友,对母校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努力上,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与我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学院领导班子在今年8月初曾前往宜昌,与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并已开始实际推动。

我和范先生既是校友,也是宜昌市所辖的枝江同乡,相识已久。我深为他高超的业务水平所折服,也被他的真性情所触动。今年5月份,他作为知名校友返校参加座谈会,故地重游,萌生了为学院捐赠院名石的想法,并希望能促成两家单位合作。返回宜昌后,经过与集团董事长、社长罗春烺先生,以及其他高层领导的沟通,他的想法不久之后就成为集团要推动的重要议程。

范先生经细致考察,相中了这次为学院送来的三峡石。巨石的学名为“三峡红”,花岗岩质地,高7.8米,宽2.4米,平均厚度90公分,重38吨,产自神农架。经与学院沟通后,范先生请来石刻艺术家在巨石正面刻上我院院名、院训和院徽,还在背面刻上纪念文字。为安全起见,范先生请来专门从事石材施工的覃经理,仔细研究制定巨石的运输和安装方案。8月下旬,覃经理带领两位师傅专程来我校做好基础,并约好在9月中旬将院名石运送来我校并妥善安装到位。

覃经理和他手下的师傅们,以及两位司机,都是宜昌人。我和他们用宜昌话交流着,说着乡音,感觉格外亲切。正谈着,李书记已从数公里之外的家中赶到东北门。他停好车,快步走过和覃经理握手。虽是第二次见面,已俨然老朋友一般。覃经理在5点给他电话时,他已起床开始洗漱了。当知道覃经理一行赶到时,才凌晨4点不到,他直埋怨覃经理为何不早点给他电话。

运输巨大的院名石来校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首先,石头太重,加上重型卡车,总重约50吨,在武汉城区,许多道路不能通行,而来自宜昌的司机不可能对武汉城区,尤其是我校周边道路如此熟悉。因此,需要提早精心设计路线。再者,巨石运送抵达后,为提高工作效率,施工方希望尽快施工后返回,但拟安装院名石的紫荆路十字路口,人车流量大,施工只能在夜间或凌晨进行,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安全和交通的影响。经李书记和覃经理多次沟通,商定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来运送和施工,并设计好行车路线,以及双方接头的时间和地点。最终,选择在9月14日夜间从宜昌市郊装车出发,15日凌晨5点左右达到我校东北门,6时许开始施工,8时左右完成主体施工,10时许全部完成。15日是周日,在清晨6-8时,施工路段行人车辆极少,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李书记与各位师傅和两位司机一一打过招呼后,和我一起来到东北门门卫室,我们出示了卡车进入校内的证明文件,门卫于是起杆放行。李书记跟我明确分好工:“明新,你先带着覃经理他们达到施工场地附近,我在这里等候吊车和配重车到来后,将他们带到施工场地。”

于是我开车在前面给装载院名石的卡车带路。初秋的喻家山下,在连续多雨的天气后,凌晨的雾气很浓。挡风玻璃上弥漫着厚厚的一层水雾,即使开着远光灯也难以辨清前方的路面。校内树多路窄,卡车行进速度较慢。大约在凌晨5时40分,卡车才达到并停在眼镜湖中间的道路上。

清晨6时许停放在眼镜湖畔装载着院名石的大型卡车

十分钟后,李书记带领着大型吊车和配重车来到现场。几乎与此同时,张院长和詹书记也赶到现场,他们将负责指挥今天的整个施工过程。由于院名石自身重近40吨,需要百吨级以上的吊车才能成功起吊并安装它。大型吊车系130吨级,长达10多米,配重车长达七八米。三辆大型车辆的到来,使得学院右前方紫荆路的十字路口显得异常拥堵。张院长、詹书记和施工人员、吊车操作人员打过招呼,便一同靠近施工地点,研究接下来的施工细节。

清晨6时许大型吊车来到施工地附近,施工工人开始清理基础坑点

清晨6:10左右大型吊车和配重车停在施工地附近

此前,李书记已安排并存放好施工所需的各种工具器械、水泥、钢筋、梯子、绳索、塑料桶等。约6点许,天色尚未完全放开,施工人员开始在基础坑点工作。在这个空挡,我们都突然意识到,当巨大的院名石竖立起来之后,这里的面貌将会完全改变。很自然地,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到十字路口拐角处的花坛前面,一一留影做为纪念,这些照片将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清晨6:20左右张院长和詹书记在施工开始前留影

从事院名石安装的师傅们开始在基础坑点及附近忙起来了,吊车操作员则要负责将巨石从卡车上卸装、起吊、移位、下落和校准。尽管前两天吊车服务提供商曾派人前来研究地形,然而,操作员在工作中却发现,由于东六楼十字路口附近梧桐树过于密集,在20米高以上空中,树枝过多,使得吊车起重臂无法自如伸展。如果不顾离地20-40米高空中树枝的阻扰强行操作,便很可能划破臂杆上的电脑控制线,使起重臂失控,甚至使得起重臂坠落造成安全事故。

清晨6:20左右吊车操作员发现起重臂无法自如伸展

为解决这个难题,詹书记紧急联系学校园林科,请求协助。7时不到,园林科的工作人员就来到现场。他们看着20米高以上的空中,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正当大家失望之时,其中一位工人发现,可以用钢绳套上一米见方的吊车垫脚钢板,借助于吊车的大铁钩将他送到空中,使用电锯操作,便可以很快锯断树枝。在众人的疑虑中,他已经在吊车操作员的协助下升空开始作业了。我们都不禁为这位师傅捏了一把汗!

7:20左右园林科的一位工人在吊车协助下升空作业

他的工作十分顺利!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几根阻碍施工的梧桐树枝便被锯断,并纷纷坠地,施工场所附近十字路口的空中显得开阔起来。园林科派来几位工作人员,及时将落下的树枝拖走。此时已接近8点。吊车起重臂伸展的问题解决了,大家松了一口气。可惜的是,我没能记下这位勇敢的园林科工作人员的名字。

眼看路上行人和车辆越来越多,纷纷从吊车和配重车身边穿行,张院长和詹书记不禁为安全问题担忧起来。很快,李书记联系了学校保卫处,请求对方派出4名保安人员进行支援;同时,学院此前早已安排好维护交通秩序的几位同学也已经赶了过来。他们一起担负起设置警戒线和交通安全方面的工作。

约8点半,吊车工作人员经过再次研究后,开始正式作业了。配重车上的40吨配重块被吊起放置在大型吊车上,以维持巨石起吊过程中吊车自身的稳定性。然后,配重车被开走以挪出位置,装载着院名石的卡车则开了过来,进入吊车的工作半径。接下来,将巨石从卡车上卸装的工序开始了。

覃经理手下的施工人员和吊车组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首先,在巨石的重要受力位置系上钢绳,然后工作人员开始撤退,接下来吊车开始发力,在众人的关注和惊呼声中,重达38吨的巨石被稳稳吊起;与此同时,司机启动卡车,向前开走。卡车开走后,吊车将巨石缓缓往下放,最后,在多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巨石平稳下降,落在路面早已垫好的木块上。此时,约为上午9点整。虽然十字路口四面早已封路,但紧张的施工工作仍然吸引了百余人驻足观看。

两班人马研究好下一步方案,稍事休整后就继续工作了。接来下的工序是对院名石的打包,以及为垂直起吊做预备。几位施工人员将接近手臂粗细的钢绳从巨石和地面之间的缝隙中穿过,进行拦腰打包。然后,吊车开始发力。大家不禁仔细盯着院名石,似乎心里在发问:“如此简单的打包,能将这么重的巨石吊起来吗?”在众人的关注中,巨石底部擦着地面,顶部则慢慢地开始上升,角度一点一点的增大,最终,竖立起来了!这个过程只花了一刻钟不到。将院名石直立起来,就为随后的垂直起吊和位移做好了前期准备。

9点半左右施工人员对院名石进行打包并作起吊预备工作

 

9:40左右,吊车继续工作,准备将巨石通过垂直吊起,然后水平位移到事先准备好的基础中。在此前的竖立过程中,大家心里已在发紧,而在垂直起吊开始前,人们的疑虑不禁更多——这么重的巨石,如何能做到成功起吊呢?钢绳会不会突然断掉?巨石会不会从钢绳中滑落?就在众人的疑虑中,院名石慢慢升起来了,并逐步向基础移动。由于基础坑点离吊车中心距离较远,长达约5米,大大影响了吊车起吊的能力。理论上说,施工地点距离吊车中心越近,吊车所能承载的重量越大。

10时许院名石的垂直起吊、位移和下降

 

在众人瞩目中,院名石被吊起的高度越来越高,离开地面有2米之多。此时起重臂已伸展到空中30多米高处,不禁让人叹为观止。很快,院名石被凌空移动到基础附近。安装基础是在半月前做好的。当时,覃经理和两位施工人员在十字路口边上花坛中,从地表垂直向下挖去了90多公分的土层,然后在土坑中浇铸了50公分厚的混凝土,以增强坑点地面的承受力,防止巨石安装完成后可能出现的塌陷。当时,对具体选择在何处安装院名石,经过了仔细勘察和反复比较。在紫荆路十字路口处,地下管道众多,相互交错,埋有电线、水管、光缆等;除此之外,附近还有多个井口。因此,安装选址必须慎之又慎,稍有差池,便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轻则导致水电中断,重则产生人员安全事故。

院名石从空中缓缓回落到了地面,但还没有确定具体的方位,也没有校准。这时,几位施工人员上来扶住巨石底部,通过和吊车操作员默契的沟通,慢慢将院名石精确落入事先用混凝土浇铸好的基础中,并通过缓慢操作,将院名石竖立在事先所设计好的方位。由于基础中的混凝土表面并不完全平整,施工人员用事先准备好的小块花岗岩将院名石底部与基础表面的缝隙填满,以防止倾斜。从垂直起吊到空中位移,从垂直下降到落点确定,从方向定位到成功校正,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当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院名石最终恰到好处的落在基础中时,周围观看的人群中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之声,就好像一件期待了好久的事,终于如愿完美地实现了。

 

张昆院长用手机拍摄院名石的垂直起吊过程

 

长满着法国梧桐树的紫荆路口,古朴的东六楼一角,初秋和煦的阳光从树叶的间隙洒落,一尊高大的三峡石端庄而安详地竖立在水泥花坛的草丛中,这一切浑然天成,仿佛自然就是如此。当人们的注意力从吊车的施工中转移过来,方才有心去仔细观赏和品评起院名石来——浅灰色的表面上,夹杂着一抹抹亮丽的红色,正面正中自上而下排列着“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九个大字,以深红色的油漆喷涂,显得庄重而热烈。院名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前《人民日报》社社长、知名书法家邵华泽中将所题。在院名左侧,院训“秉中持正,求新博闻”字号稍小,以黑色显示。深红与黑色相互搭配,显得端庄、大气而自然。院名石的顶部是学院院徽,呈现为深蓝色。

在院名石的背面,也刻有一段文字,讲述我院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成就,并对即将到来的三十华诞做了记叙(原定院名石揭幕仪式是院庆活动的一部分)。7月初,张昆院长嘱我草拟院名石背后的文字稿。初稿完成后,经张院长和詹书记修改,再提交范先生进一步润色,成为最终镌刻在这块三峡石背后的文字,其文曰:

三十春秋勤耕耘,万千学子扬风华;改革创新立潮头,新闻学苑放异彩。金秋十月,喻家山下,丹桂飘香,硕果满枝。海内外二百余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同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三十周年华诞,纵论学术,共襄盛举。值此大典,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赠予此碑,以兹纪念!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

院名石背后的石刻文字内容

 

突然,手机一阵震动,打开一看,是范先生给我在QQ上发来几条留言,他关切地询问院名石的安装情况。我于是给他打去电话,向他报告院名石已快安装完毕。张院长从我手中接过电话,非常兴奋地说道:“老范,院名石基本安装好了。感觉非常好!大家都觉得很好!今天在施工时,好多人都在边上看,阵势很大呀。施工过程非常顺畅。从今以后,您母校的新闻学院,有了自己的标识性纪念石啊!我和现场的同事们都非常兴奋,今天我们都在见证着历史!衷心的感谢你们,感谢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然后,张昆院长又拨通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罗春烺先生的电话,再次表达了感激之情。

接下来,就是院名石的后续清理和加固工作了。施工人员搭上梯子,用低浓度盐酸水将施工过程中院名石在打包时受到钢绳磨损的部位进行处理,使其平滑和美观。另外,工人们也将此前已经准备好的混凝土浇铸在基础中的空余部位,等到数日后混凝土充分凝固,将会产生很强的固着作用,维持院名石的长久稳定。

10:30左右院名石定点校正后的清理和加固

工人在施工时,学院党政办主任王维真老师和广告学系甘世勇老师也来到现场。王主任一见到院名石,连连赞叹不已:“大家看到院名石,更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以后,有会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学院的。”

甘世勇老师在广告学系从事艺术设计、视觉传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是学院的院徽和许多文化纪念品的设计者,负责了院名石的艺术设计。他在充分吸收学院和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对院名石正面和背面的文字与图形的规格、位置、颜色等进行了全方位设计,经过了多轮修改和调整。早在8月初,他已按照1:1的比例设计了院名石安装后的效果图。现在来看,他的设计除了院名颜色稍稍艳丽之外,其他各项要素及整体观感,与实际完成后的效果几乎一模一样!

11:50左右施工全部完成时在场的学院领导和教师合影
等到覃经理的工作人员完成全部施工,已接近正午了。此时,从宜昌装载院名石来汉的大型卡车,早已开始返程。大型吊车和配重车,也已在院名石成功校正后即已离开。待到我们收拾好施工器械,并对施工现场做好初步打扫,已经12点半。王主任在校内餐厅安排了便餐,招待从宜昌来校安装院名石的覃经理和三位施工队员——从头天夜里8点装车出发开始算起,他们已经快连续17个小时没有休息和进餐了!
我院广告学系甘世勇老师8月初设计的院名石效果图

午饭时方知,今天是李磊副书记的生日,他没能在上午和中午与家人共祝生日,还凌晨5点前就起床张罗,全程协助张昆院长和詹健书记在现场指挥施工,并陪同宜昌来的施工人员共进午餐。在座各位得知,深为感动,不禁纷纷祝他生日愉快。他高兴地说:“院名石的诞生之日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天,这实在是我与新闻学院莫大的缘分啊!”

午餐之后,覃经理对院名石今后的护理工作做了说明,便准备和三位工人返程。在场的学院领导和他们一一道别,并嘱我将他们送往火车站。送达后,挥手告别,互道珍重——他们两次来校为院名石工作,满打满算,在这里的时间不足两天,但他们辛劳的汗水、顽强的毅力和敬业的精神,却如同院名石上的文字,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傍晚,我吃过晚饭后,散步来到院名石前,恰巧遇到副院长陈先红老师和胡怡老师。谈论之间,在紫荆路十字路口,行人皆驻足观看院名石,红灯亮处,等候的行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这两位分别从事品牌传播和视觉文化研究的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闻学院的院名石和办公大楼东六楼,将成为华中科大校园里最知名的文化地标之一。至于我这位“老华工”,全程参与了院名石的设计、安装选址和施工,尤其经历了当天那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更是坚信这一点。(文/张明新)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