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喜讯|我院学子杨慕涵获评校2021年度少数民族本科生“民族之星”

发布时间:2021-11-01 作者: 浏览次数: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奋发向上,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了 2021年度少数民族本科生“民族之星”评选工作。本年度“民族之星——思想引领之星”荣誉获得者为新闻学院广电1801班杨慕涵。

据悉,“民族之星”分设“思想引领之星”“学习优秀之星”“自强自立之星”“创新实践之星”和“文体活动之星”五个类别,本次评审共有来自全校26院系的99名民族学生申报,最终5名同学获我校2021年“民族之星”称号,5名同学获2021年“民族之星”提名奖。

当我们与受访者取得联系并表明采访目的时,回复的微信文字框里“啊我这没啥吧”清晰地显示出杨慕涵的惊讶——因为她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大学三年过得平平无奇的普通大学生,不会因为这次得奖就把自己纳入“优秀”的行列。

焦虑惶恐后“平静”向前

大一下学期,杨慕涵才从迷茫的生活里抓到窍门,决心将落后的综合成绩慢慢地拉上来。可是一个学期的“浑浑噩噩”难以简单地用另一个学期“力挽狂澜”,不断地认真、努力、刻苦,换回来的却是近乎不变的同窗差距。失望与疲惫堆积着,最终在大二上学期,杨慕涵的心理防线被学生工作和学业压力共同击溃。焦虑紧张、辗转难眠,睡眠不足又导致注意力涣散,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引起的连锁反应让她如临深渊。

“在那极度失眠的一学期,我就明确的认为,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业上,因此后来我就没有去参与院学生会主席和校友会主任的竞选。”杨慕涵理性上的冷静挽救了感性上的崩溃,她深知自怨自艾、坐以待毙是对情绪的无意义内耗,选择再一次省视自身,总结经验,拾步而上。

2020疫情来袭,居家隔离给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我恢复的环境。自主规划的时间表,相对宽裕的周末让紧绷的神经得到了缓和,内心也逐渐平静,她不再抱着“必须超过谁”的目的逼迫自己废寝忘食地学习,而是去挖掘自我深层的真实需求,将纷繁冗杂的事情按心理优先级排列,先考虑保研、行政保研,然后是考公、考研这样的顺序,踏着自己的节拍前进。

她也在这段沉重的经历里,也认识到建立底线思维的重要性,想好最坏结果的同时,也坚信自己是拥有无数机会、无限可能的青年人,冷静而又积极昂扬。

重返校园的她成绩不断提高,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大三学年成绩专业第四,现已保研至本校。

她是天才对立面的“普通人”。而正是这份普通人不断追求进步,向往优秀的热切与真挚,才会激励更多的普通人去追求远方,超越自身。

 

不求回报,不慕名利

自入校以来,杨慕涵一心向党靠拢,不是靠拢入党后所谓的“红利”、“优待”和“回报”,而是真切地靠拢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群体。她于大学二年级递交入党申请书,认真参与党组织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活动,现已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杨慕涵还选择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引领身边的同学。她不仅是广电1801班班长、新闻学院学工组的学生助理,也是新闻学院学生会前外联部部长,是学生党建工作小组组织部的一名干事。你可以在班长培训会上看到她,也可以在校园活动舞台的幕后找到她,她在韵苑、东九教学楼、东六楼之间忙忙碌碌,尽心尽力地服务好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当时加入学生组织也没想着以后有什么好处之类的,就像闲不住一样,总觉得还是要做点什么。可能是我本身没有其他的什么爱好,所以就没有想过加入社团,但是觉得大学还是要做点什么的,就加入了学生组织。”看似云淡风轻的一番话就已经表明了初心与态度,也正是这份不慕名利、兢兢业业帮助她连续三年获得校优干,多次获得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的称号。

 

你可以向左转,可以朝前走,但不能停留。除了活跃在校园,杨慕涵还让自己走到了山区。这一次,她来到了湖南邵阳,一个相对比较亲切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支教及调研活动。

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山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间相对狭窄的教室,斑驳的黑板前站着的是十几岁的杨慕涵。孩子们的基础薄弱,她就在黑板上一笔一划慢慢写,在他们身边一句又一句不厌其烦地讲,去他们家里与父母沟通,告诉那里的人们教育的重要性……家访中,一位在村子里临时开了个卤味店来养活全家的父亲也告诉她——“即使没有钱,也会让孩子们好好学习。”邵阳的孩子们也想走出大山,支教的使命,可能就是在他们的人生中为他们助力,给他们以知识,给他们以渴望。

千重山,万里路,还有人被困在往日的落后里。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杨慕涵还作为队长,和同学一起前往河北3个县、9个村子、12个企业实地调研移动手机在实际基层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与问题。用行动、实践来回答问题,将自身得出的研究结果反馈给当地政府企业,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沟通交流。

我们无法成为伟大的人,但我们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她好像就是这样,无私奉献,满腔热忱,将青春华中大人的足迹洒遍校园和祖国大地。尽管会风吹日晒、精疲力尽,但她认为更大的欣喜是生活变得更充实;在与众多优秀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她也收获了他人的善意与喜爱,实现了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凭这一腔血,去诵读生命的章节。”杨慕涵始终不会停下脚步。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