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2020开学典礼致辞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致辞 > 2020开学典礼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和老师们、尊敬的梁建强校友和各位嘉宾:

大家晚上好!秋天的喻园,秋阳高照,秋意渐浓。今天,学院2020级全体本科生新同学齐聚一堂,正式开启人生征程中崭新的篇章。我们很荣幸,来共同见证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在此,我代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及八千多名校友,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成为英雄之城的新市民,成为英雄大家庭的新成员!同时,我也要向悉心呵护诸位成长的家长们和辛勤教育诸位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20年的高考,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注定非比寻常。在座的诸位,你们以自己无以伦比的勇气、智慧、付出和坚韧,历经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成就了你们的卓越不凡。今年来自国内的164名新同学,你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跨越山海,全部如期抵达江城之滨这青春美丽的喻园。你们之中,包括11个少数民族的同学20名;除了67名来自湖北的同学,其余97名同学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今天,这164名国内的同学全部在场,其余的留学生同学则以线上形式参加典礼。感谢你们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你们的到来,给我们的学院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和希望。感谢你们!
今年春夏,你们在紧张备战高考之时,我们也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本科2016级的同学,以及硕士2017级和部分2018级的同学,按照学业计划,应该在六月份毕业并就业。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应届毕业的同学基本都实现了“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的目标。从六月到七月,应届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分10多批陆续短暂返校,办理了毕业手续后顺利返家或走上工作岗位。在此期间,学院在疫情防控要求允许的条件下,尽力为每一批返校的同学举办“迷你版”学位授予仪式。第一批返校的研究生王俊荟同学,因事错过了当天学院举办的学位授予仪式。当天傍晚,学院党委副书记明玉柱老师,辅导员王一凡与李思铭老师和我,在学院一楼大厅为她一个人举行毕业典礼。没有观众,没有鲜花,没有专业的摄影摄像,但有诚挚的祝福和祝愿,简单而隆重,短暂却庄严。拨穗正冠、颁发证书之后,四位老师与她合影留恋,赠予谆谆临别寄语。以最大的诚意尊重每一名学子的个性,尽最大的努力关爱每一名学子的成长,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教育的真谛。六七月间,江城阴雨连绵,时而骤雨突至,为保障同学们的安全,学院老师们化身专职司机,随时待命为同学们服务,为大家办理手续、搬运行李、接站送站。以人为本,爱生如子,春风化雨,这是我们对所有学子的庄重承诺,更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行动宗旨。在我们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事情比你们的健康、平安和成长更加重要。
9月17日是你们来校报到的日子。当天上午,我受学校委派,带着辅导员李思铭老师前往武汉站迎接大家。我们首先接到的是来自湖南长沙的周冀同学,她的妈妈送她来到湖北。她非常喜欢武汉这座城市,高考成绩一出来,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她说:“经过疫情的考验,武汉抗疫有了比其他城市更丰富的经验,来武汉我丝毫不会犹豫。”稍后,我们接到了同样来自湖南的廖永欢同学。他非常独立,一个人来到武汉;他爱好音乐,是摇滚乐队的贝斯手;他就读的专业是电气工程,但对其他专业也满怀兴趣。从高铁站来学校的路上,迎新车队沿途经过欢乐谷、东湖、八一路和光谷大道,车流如织,风光如画。我向他们介绍武汉的历史文化和近年的建设发展,讲述武汉英勇卓绝的抗疫故事。到达学校后,我们为当天上午报到的部分同学举行简短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上,我看到了在座的姚晓炫同学、程苏阳同学、张一诺同学和吴秒同学。看到大家精气神都特别好,我们非常欣慰。报到之后,你们就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军训。军训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很艰苦,但你们朝气昂扬,精神饱满,令人欣喜。你们都是好样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永远是线性的演进。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病毒的扩散和袭击给全球各地的人民带来持续的困扰和深重的苦难。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不可承受之重”。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疫情的深重和持续,世界形势变得更为微妙、复杂和多变,越来越难以预期。可以说,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在这样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不会改变,我们永不忘却的初心不会动摇,我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脚步不会停止。大家都非常喜欢的张文宏医生说:“年轻的人们,是英雄主义的化身,天然具有拯救世界的冲动。”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更加执着,更加努力。我们要“在危机中育转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迎接挑战,拥抱未来,创造历史。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抱未来,我们要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直以来,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大学四年,大家虽身处校园,但要始终心系国家、民族与社会,深切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民族复兴,关注社会进步。蔡元培先生曾讲:“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这是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有的追求和境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自觉地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努力奋斗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天下为己任,这不仅是一种胸怀和大气,更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刚才发言的校友代表、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梁建强师兄,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无惧风险,顽强坚守在一线,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共产主义革命家李大钊同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革命豪情,秘鲁伟大诗人聂鲁达“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都活在我的文字之中”的心念苍生,人民英雄张定宇“我的生命早已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它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的无畏气概,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抱未来,我们要努力追求和成就专业理想。随着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的业态生态持续迭代,仅仅在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已然走过了传媒业“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阶段性演变,目前,我们正处在迅疾进化中的“云与智”的传媒时代。科学技术越是进步,人类社会越是发展,新闻传播业的价值将越是凸显,越需要坚守专业理想。我以为,新闻传播业的专业理想是求真、求善、求美。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求真是不懈追求真相的毅力,是守望、敬畏真理的赤子之心。求善,是肩担道义,弘扬社会之真之美,传递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善意之举。求美,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兼容并济,是对世间万物之美的包容与尊重。长江日报资深媒体人、九派新闻总编辑谌达军校友,通过查找史料、寻访其后裔,找到并还原了29名援华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的事迹,由他领衔创作的跨国寻访报道《武汉上空的鹰》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本人被俄罗斯国防部授予“纪念保卫祖国烈士贡献奖章”。他这种对真相的追寻,对“援华”善意的传递,便是对新闻传播实践求真、求善、求美专业理想的忠实践履。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抱未来,我们要确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维。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个体各放异彩、不同的民族傲然屹立,不同的文明纵横交错。胡适先生告诫我们,“异乎我者未必即非”。人没有强弱之分,民族没有优劣之别,文明亦没有贵贱之差异。在他人苦难、失落之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守望相助,个人的价值将得以升华。疫情初期,日本为我国积极组织捐款捐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令国人感慨不已。在日本疫情严重之时,中国及时向其捐赠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医疗物资,帮助抗击疫情。不仅中日两国,中国还和其他国家一起,同样携手合作,以高远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人类情怀,共抗风雨,共克时艰。面向未来,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不仅是“求知”,更是“为人”,不仅是“修术”,更是“明道”。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秉承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定“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信念,帮助他人、成就自己,谱写华丽的生命乐章。
大学是青春成长的理想之地。在社会学家、BBC知名节目制作人克里尚·库马尔的心目中,“大学是聪明、有活力的学生成长的地方,是一个能与他人一起在口头表达、写作、表演、游戏、想象力和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的地方。在一生的其他时间,或任何其他地方,他们都不可能毫无工作和家庭的牵挂,找到那么多时间和资源来做这么多事情。任何其他形式的安排都不能理想地达到大学的效果。”同学们,在这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喻园里,期待着你们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努力追求和成就专业理想,确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维,勇敢地面对当今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抱未来,修炼自我,追求卓越。“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我们相信,在未来四年的大学时光里,你们将会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坚定执着,勤奋苦读,勤于实践,成为优秀的华中大人,在英雄的城市成就最美好的自己,在伟大的时代里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创造历史的辉煌。
明天是国庆节,也是中秋节,是难得的佳节重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家国双节同庆的日子里,祝大家阖家欢乐,诸事圆满!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祝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二零二零年九月三十日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